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何静 《大观周刊》2012,(30):41-41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这本书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概念,强调不能随意信任感官,主张对每一件事情进行怀疑。本文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性格根源、“我思故我在”的内涵以及笛卡尔这一命题的局限性等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表达本人读完《谈谈方法》的些许感想。  相似文献   

2.
300多年前,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将独立于千变万化世界中的人的思考,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放之四海的哲学命题,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地上,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对晚清、近代学术的“发掘”,似乎是近年随“世纪回眸”而走热的,但这只是表面看来如此。事实上,目前在文史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都曾长期关注、汲取近代学人的成果和方法,而且正是这种持续的关注所积累起来的认识,给近年的“发掘”热情赋予了必要的理性态度。在这方面,周勋初先生就是一个典范。虽然他在唐代文学研究上的突出成绩可能更多地嘉惠后学,但我本人则有幸较早地在对于近代学术的思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理论的学术背景 人、制度、文化是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和存在状态的三个元素性概念。近代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演化实际上就是这三个元素性概念在解释范式中的此消彼长和不同的组合排列。 理性选择范式继承了亚当·斯密著作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同时承接了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和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某些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文豪的夏目漱石,在观察和体验西方文化、目睹西方文明的弊端和日本人盲从西洋的态度后,开始思索如何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本文在分析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福祉思想中对“人”的理解,探讨《我的个人主义》中体现的社会福祉思想。  相似文献   

6.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7.
对人类认知基础的问题,不少思想家用不同论证方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不管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还是认知主义的“小人”理论、抑或是康德的“先验图式”、胡塞尔的“意向性”和迪卡尔的“我思”等论断,在推理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了人类历史、社会、所处的环境对人类认知能力所产生的作用。因为对语言的认识并非在历史和艺术之旁的“第三者认识领域”,而  相似文献   

8.
在近10年的美学研究中,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个道理:当代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迫切要求产生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美学体系,即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但是,所谓“现代美学”,绝不是如有些人所理解的,简单地等同于20世纪的西方美学。“现代”是一个全球概念。“现代美学”应当是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高度,吞吐东西方文化的全部精华所建设起来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正是根据这一理解,我认为,尽管当代西方各种美学流派层  相似文献   

9.
《西方死亡哲学》段德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如果说“死亡”是一个应该面对和值得面对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怎样面对死亡就必定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段德智先生新近出版的《西方死亡哲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死亡之谜进行“形而上学考察”的理论旨趣,同时也把我们带入到了不同时代的人类解读这一奥秘的心路历程之中。虽然死亡具有“属人”的规定性,是任何人随时都会遭遇并将最终面对的“事件”,然而它却是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是包括以往和现代人类在内的所有理性生命都会经历并试  相似文献   

10.
一、从人类原始的视听感觉谈起西方的宗教传统留给西方知识分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在他们的一生中,常常会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上帝为什么创造了我?它交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怎样做才能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历史使命?现在,真正信仰上帝的西方人已经不很多了,但保留着这种思维习惯的人仍然不在少数。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的这种宗教传统,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往往是干什么便想什么。总的说,对于终极目的的问题是很少考虑的。这两种思维习惯大概各有利弊,但当我们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11.
所谓反思,即“再思”、 “反过来思”或“从后思索”,一切对现有的思想、理论的再认识、再思考都可称为 “反思”。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理论的问世总离不开对旧理论的重新评价和认识,如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在批判柏拉图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哲学则根基于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反思。可见,人类自从开始自觉进行理论创作就把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使用了。但是,把反思作为一种理论来研究,则是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时候才开始的。确切地说,反思理论的演进过程同时就是人类对自己…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和评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是检验广电人正确引导舆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经过年复一年“创”与“评”的历练,节目创优和评优工作在总体上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界的自觉行为。但是,仍有一些具体理念和工作方式需作深入研究与理性思  相似文献   

13.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4.
张弛 《大观周刊》2012,(7):22-23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君主论》等作品都是影响后世的经典之作。他所强调的.“胜恶论”,以及由此而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使他在历史上背负恶名,成为误读的源头。现实中的马基雅维利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他的喜剧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他对人类理性的赞美和歌颂,与他的政治思想截然不同。只有结合二者,才能客观地认识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跨越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高度发达的理性文明,让整个社会组织变得僵硬和冷酷,处处都是机械化的组织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依靠这种组织来进行,遵守规则,处处受限。人性中柔软和自然的部分,在现代理性文明的机械化组织方式下逐渐淡化;过分的理性,带来的是“人性的沙漠”。而迅速兴起的互联网技术,如克莱·舍基在书中所说,打破了工业革命后机械化、组织化的社会关系,极为有效地串联起了网络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能便捷地参与到自发性的群体中来,人类社会迎来“人人时代”。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和各种社交软件,如聊天室、博客、电子邮件等,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重新给予人们相互组织联系的条件,将处于工业化社会组织中的人们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庄子,以道家的风骨体悟着宇宙大化的真谛,以“庄周梦蝶”的寓言感召着哲学的思考。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在怀疑的思中建立了科学之路。二者从怀疑的普遍性透析生死哲学的内蕴,及自由之路的追寻,对“生命之真”进一步做了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7.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4,20(3):19-24
精神是人的本质。人类凭借精神的力量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和自身 ,形成人化自然。电脑网络的发展正在导致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环境的生成 ,虚拟环境和虚拟人已经出现 ,并正在形成人类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和存在形式 ,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最高度发达的人化自然。人在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 ,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都是物化的 ,形成了“物质社会”和“物质人”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物质社会”和“物质人”可能终结 ,代之而来的可能是“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精神人是由物质人与随处存在的虚拟人共同组成的 ,精神人的出现使充分全面的精神活动成为可能 ,并实现全面的交往 ,达到自由的生命体现。“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突出了人的精神本质。精神人是人的真正实现。在文化社会里 ,从价值观、发展模式到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革命。这在人的发展历史上 ,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未来的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传播将整合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消弭于整个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研究也将消弭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传播学终结。人类历史正处在一场空前大革命中 ,不可避免的混乱和灾难正在涌现。在从现在开始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时期里 ,传播的宏观研究也极其重要 ,只有宏观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于当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新媒体.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新的互动媒体既对现实产生了威胁.又对未来承诺了激动人心的了解世界的新方法。”这较为形象地指出了新媒体给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媒体技术浪潮的奔流涌动.有人看到的是媒介的革命与未来:也有人以为这不过是“一笑而过”的喧嚣.尘埃落定之后.还是会被主流媒体拉回到常规化、工具化、权力化的媒体形态。甚至有人预言:新媒体所表现出的简短、随性与非理性等特点可能会把人类社会带人到“碎片”化的思想荒芜时代,整个国家没有核心的声音。对新媒体“拍手”也罢.“唱衰”也罢.均源于我们自身对这一新型媒体形态及传播技术本质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的本质的追问,形成“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到近代“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形成,西方“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轨迹记录下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只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也最终实现了“人的衣质”思想的革命性变革,超越了一切旧哲学的人的本质观,真正达到了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和理解,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20.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西学”对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研究的影响,认为“西学”是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发展的外因,它对中国现代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出中国应不断地学习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论,以实现中国图书馆文化的再度复兴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