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矛盾论》)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应以改革传统教学最具特色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应以认真地、全面地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为中心任务,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矛盾特殊性原理时,教材对主要矛盾是这样论述的:“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而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在论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有这样一段表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决定和制约着这个社会的其它一切矛盾。”那么,如何理解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呢? 首先,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有根本的区别。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并决定整个过程的根本性质的矛盾。它的解决即是事物整个过程的终结,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一个事物包含着许多种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对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都有作用,但是其中只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从根本性质上区别开来具有决定意义。而主要矛盾则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某一事物在自身发展的全过程中经历几个阶段,决定于它所包含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区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事物的性质不是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是主要地由根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规定的。并从根本矛盾的内涵、矛盾两个方面的构成关系、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质变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4.
在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和阐述上,不少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著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特征和作用等同起来,进而认为发展链条上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进到了更高的阶段.这么一来,发展过程中许多自然要出现的“倒退”、“后退”、“偏离”和“逆转”的现象都被排除出否定之否定规律之外,人为地限制了这一规律的实际作用范围,无形中损害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许多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下面试图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文章阐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批判了忽视或否认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错误倾向,指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恢复了客观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但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起的作用有无主次之分?如果有的话,在什么情况下矛盾的同一性起主要作用,而在什么情况下矛盾的斗争性又起着主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的见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经典作家早有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时接着又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矛盾(?)的对立而又统一,又斗  相似文献   

6.
矛盾从产生到解体其特点并不完全一样,按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中的作用不同,矛盾发展可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非对抗阶段、相对平衡阶段、对抗阶段、激化阶段。前两个阶段同一性占主导地位,后两个阶段斗争性占主导地位。只有深入剖析矛盾发展各阶段及其特征,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辯証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認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由于自己內部的矛盾,正是由于內部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內因。而且只有通过斗爭的方式最后才能达到矛盾的解决。这种解决就是通过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死亡而表現出来。毛澤东同志創造性地闡发了事物发展的这种过程,他說:“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对立成份讓位于新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对立成份,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結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这就是說,毛澤东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一个著名的观点:“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人们至今都肯定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理解和运用这一观点来分析认识当前国际政治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就是要让我们从事物的性质和所处的形势去分析矛盾。在当前的现实国际政治中,依据于是否存在尖锐对抗的矛盾状况来分析,不能  相似文献   

9.
异化作为一种贯穿人类发展始终的社会历史现象,不会因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物质生活资料的不断满足,就会被克服消除。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的产生,矛盾的激化也是源于此。准确理解马克思和弗洛姆异化论的相异处,对于我们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与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指出了事物为什么发展。但事物究竟如何发展,事物发展采取什么形式呢?不了解这些问题,对发展的理解仍然是不全面的。质量互变规律,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它揭示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形式,都必然经过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辩证发展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不可分,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表现形态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列宁在关于辩证法的十六要素中,把这一规律看成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例”。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解决,而是有其产生、发展和逐步激化的过程,通过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哲学界通常有两种表述。一是把矛盾概括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二是把内部矛盾概括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即“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提法。这两种概括都肯定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前者对矛盾未加限制,后者只指出了内部矛盾的作用。本文拟就第二种概括谈几点初步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但在较长时间内,由于对心理健康与人的素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处在从儿童过渡到青年人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在接触和了解社会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情绪发展的不稳定,对不少事物陷入迷惘,从而产生各种性格情绪的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青春期心理情绪困惑等问题。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年复一年紧张刻板的学习生活,不少学生失去心理平衡。有些人随着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自身心理的成熟会很快摆脱这些障碍,但也有些学生需要得到疏导、训练和矫治。这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矛盾的立体性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作家没有如是提法,但在他们的论著中有这样的思想。他们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念来揭示世界,阐述事物,事实上就是这一思想的表现,恩格斯在《反社林论·概论》指出: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对立体性世界就作了概略勾勒;又说:事物的矛盾应“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去考察,“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又“以时间、空间为存在方式”。在此,恩格斯又  相似文献   

14.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中提出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断。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深入地领会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事物矛盾精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偶然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本质上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矛盾论》。以下《矛盾论》的引文均不注出处)“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哲学笔记》第278页。下面出自此书的引文均只注页码)研究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从一定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事物自身中的矛盾。事物中究竟有多少矛盾?一些哲学教科书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是:小的、简单的事物是由一对矛盾构成的;大的、复杂的事物是由一对以上(或许多)矛盾构成的。这种表述有两个较明显的漏洞:其一,大与小、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地球可谓大矣,但从宏观角度看犹如沧海一粟;砂粒固然很小,若从微观角度考察仍不失为庞然大物。毛泽东曾对原子核内部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反质子、中子和反中子等矛盾,作过生动精譬地描述,指出“在原子里头,就充满矛盾的统一”。这是研究矛盾问题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指导思想。因此,我认为,把事物区分为大与小、复杂与简单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和直观性,而缺乏理论上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其二,当断定矛盾数量少时,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矛盾说的;而断定矛盾数量多时,则是就另一具体事物的另一方面或另一层次的矛盾说的。这里对事物分类没有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的效益就会很大地提高.众所周知,教学过程就是通过矛盾的不断冲突激化和解决而发展的.问题情景就是揭示学习...  相似文献   

17.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谆谆教导我们: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学会照辩证法办事,首先就要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来观察和处理客观的一切事物,这就是要求对事物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毛主席十分重视分析矛盾的方法,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毛主席为什么这么重视对事物所具矛盾的分析呢?就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都是不同性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我们分析事物,如果离开了对其对立双方的分析,也即对事物所具有的矛盾进行分析,那我们就不可能了解事物。毛主席说:“事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②任何事物的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事物的这种发展的辩证过程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的认识就必须反映这种客观过  相似文献   

18.
这一讲的中心,是通过分析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阐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帝国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垄断资产阶级攫取的利润也随之急剧膨胀,他们从大量利润中抽取一小部分,采取“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资本民主化”等各种新手段,以缓和帝国主义时期的三大矛盾。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当代帝国主义经济不仅发展较快,而且其固有矛盾仿佛也没有激化到即将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程度。因而有些学生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感到不好理解,有的甚至错误地  相似文献   

19.
“悬念”是艺术创作的技巧之一。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叫做“扣子”。往往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一触而发之时,当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时,就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读者,给予读者一个期待的情境。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之前一节,武松喝  相似文献   

20.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切事物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即过程,而过程的根源在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过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教学过程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它时刻变化着、冲突着、发展着。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它强调事物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