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自弗洛伊德创立第一个科学形态的人格理论以来,西方人格心理学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来,西方人格心理学学派林立,理论如云,当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表面看来,似乎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但实质上它们之闻存在着逻辑发展规律。本文从人格理论的形成和研究对象两个方面着手,力求探讨西方人格理论的逻辑发展规律,并对西方人格理论进行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本文试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人性与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提出人性发展的精神维度是主体性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结合人类自身解放历程的考察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分析,论述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方自由主义主体性危机及其反思已然澄明,真正的公民主体性是公民主体间性,涵涉公民个人主体性、公民交往主体性和公民公共主体性。因封建历史传统观念、当前多种消极思潮和高等教育功利化所阻抑,我国相当普遍地存在公民主体性薄弱症状,因此公民主体性的文化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其逻辑是:以主体间性为哲学观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共识,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为伦理规训,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愿景为理想追求,着力强构自由、自主、自觉、自律的公民个人主体意识,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公民交往主体意识以及尽责、参与、共建、共享的公民公共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5.
论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教育虽然是近二十年才在我国引起广泛注意的教育思想,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主体性教育思想经历了启蒙、探索、改革与深入和拓展四个阶段──从对儿童的关注到对儿童兴趣、儿童生活的关注一直到儿童主体意识的构建等,形成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自主表达贯穿始终。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写作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也就应运而生。随着作文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单主体”发展到“师生双主体”又转换到“师生交互主体”,主体性作文教学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作文,即作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师是以学生为主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引导力量。教师通过定标、点拨、示范等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从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思潮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它的标志是行为主义的没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如果说,本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转变,那么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则是第二次新的巨大的转变。为了认识这场转变的原因和意义,我们有必要系统回顾一下行为主义产生、演变和没落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成人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其主体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唤醒成人学生主体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成人学生主体性发展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该文通过对主体意识内涵及主体意识对成人教学质量影响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主体"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演变过程。近现代哲学主体性问题经历了从产生到辉煌再到衰落直至死亡的过程。当代哲学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10.
主体教育实验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从始于1992年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已经走过整整十六年的艰难历程。它以选题立论高、理论构思较完善、实验研究方法较合理、实验研究范围广以及研究队伍实力强而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崔桂芳 《现代教育》2003,(17):29-29
随着主体性教育的思想由一种思想演化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运动,主体性教学成为了教学创新的“聚焦”。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模式是实施主体性教学,这一模式的实施,主要是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向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适应学生主体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改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议,自己问,自己讲,自己体,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主体性.其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首要问题.本文从主体性的基本特征,结合多方面教学实践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主体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作为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主体意识内含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人格意识、受动意识等。全面探讨主体意识的具体内涵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主体性、人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班杜拉摒弃了传统行为主义认为人类是由外界刺激来塑造的被动接受者的观点,在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相互决定论、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这些思想为我国的教育实践,尤其是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前教育领域过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依附性、模仿性和共同性,压抑学生主体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不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体性发展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主体性,都能发展主体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所采取的措施中要有实践意识、民主意识、整体意识、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生主体研究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分为“学生主体”命题的确立、学生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学生主体”的原则化三个阶段。这一演进历程不仅是“学生主体”由感性直观到理性抽象再到更加抽象的发展过程,而且是学生主体研究不断克服两种极端倾向的矛盾,但始终未能逃离左右摇摆规律的过程。当前,我国学生主体研究需要突破哲学研究的范畴,建立起教育学研究的体系;回归、深化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完善学生主体理论;克服理想化倾向,现实地、具体地去理解学生主体。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大心理学派,斯金纳与罗杰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文章对两者的人格理论进行了比较,并作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0.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教学活动必须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到教学中,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