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教师》2011,(19):9
<正>编者按:广东省曾在2011年3月份提出,将在省内进行试点,对中小学女生实施女性教育。自此之后,一股围绕"女性教育"是否该提倡的争论之风便席卷而来,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为"女性"叫屈平反。于是,女性教育成为各界人士主要讨论的焦点。女性教育到底是歧视女性、对女性群体有偏见的阴  相似文献   

2.
她,气质优雅,神情专注,谈吐不卑不亢而又掷地有声;她,足智多谋,斗志昂扬而又执着专一,特立独行,永远不按常理出牌;她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营销界、理论界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她的一颦一笑,甚至一个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都可能影响、左右空调行业竞争风向和前行轨迹。10年磨一剑,她永不妥协,专注如一,用"中国制造"创造世界纪录。她让全球为东方明珠喝彩:好产品,中国造。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的"2006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于1月20日晚揭晓,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电器领头人董明珠当选为"2006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成为10位当选的企业家中仅有的2位女企业家之一,也是中国空调行业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被誉为"照亮中国经济的杰出女性"。"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格力集团真正打造成世界级的民族品牌,这些年,我一直为着这个理想而奋斗着……"面对记者的提问,董明珠豪情满怀,目光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我读懂了,这就是一个中国女性对于自己执着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清代女作家的长篇弹词名著《再生缘》在当时曾引起强烈轰动,但学术界却一贯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它,尽管它曾得到过陈寅恪和郭沫若先生的极高评价。本文试图以女性意识去阐释《再生缘》,寻找它在广大中国妇女中受到强烈欢迎的原因。文章第一部分从中国古代女性作家入手,分析她女性意识产生的背景和表现特征,从而肯定她是历史上有明确女性意识的伟大作家;第二部分从作品入手,分析作品本身在内容、形式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女性特色,探求其拥有广大女读者群的实质原因。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力薄手低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对《再生缘》女性魅力的关注,从而丰富我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她才华横溢,一路带领团队创造硅谷神话;她美貌非凡,成为硅谷新一代"白富美"的代言人;她说话快得令人抓狂,对跟不上的人毫无耐心;她以大笑出名,YouTube上有她大笑的视频集锦,还有她的大笑手机铃声;她要穿最好的衣服,烤制最棒的蛋糕,住最酷的寓所;她曾登上《新闻周刊》的封面,被该杂志称为"她那一代人中最有权力的女性之一";她是玛丽莎·梅耶尔,一位自称Geek(怪咖)的硅谷传奇。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深深体味到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为了摆脱时代遗留给她的桎梏,她态度坚决地主张要"杀死房中的天使",真实而自由地抒写女性的情感体验,创造女性话语,让女性"成为自己".她的开创性理论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勃兴之源.  相似文献   

6.
论李清照创作的女性文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以具有“女性文学”品格的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些许亮丽。李清照创作的“女性文学”品格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从个人出发的对女性经验世界的构筑;二、以女性视角为基点的对外部世界的介入。总体来说,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李清照对后来女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海外华文女作家当中,虹影以其离经叛道的性格和越轨的笔致在中国文坛中落地开花。她以多元化的"世界作者"的身份,从女性的角度来观察和体悟自身,释放女性潜能,突破以往女性身体书写的"私语化"的庸俗窠臼,构建女性的独立话语;同时从人道主义的世界眼光出发,超越了通俗的两性欲望,提出人性终极问题,为当下女性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被凯特米利特喻为"准宗教性质的宣传品"。劳伦斯在其中大肆宣扬了女性对男性生殖器的神圣崇拜,并塑造了其理想的女性角色查泰莱夫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梅勒斯的前妻,伯莎库茨则是被劳伦斯剥夺了声音的"缺席"女性。她在男权话语中被建构、被象征化、被定义。她的女性主体意识遭到了劳伦斯与梅勒斯的大肆抨击。然而,也正是伯莎的女性主体意识赋予了她解构的力量。劳伦斯通过男女主人公建立起的"伪和谐"也最终在她的解构力量下坍塌。  相似文献   

9.
凌叔华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着力描写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但作为一名京派作家,她看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改变处境的艰难,由于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女性出路,她将目光回归到了人类的初始阶段——"童年"。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从未成为教堂中的一员,也未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创作了大量以宗教、死亡、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她以女性的审美眼光构想了心中的上帝与天堂,颂扬了完美的爱情,追询了"永恒"的本体论意义.她的诗歌在语言、韵律、题材等方面打破了诗学常规,越过了男权文化的樊篱.无疑,女性主体意识主导了她对男权压抑的颠覆行为,支撑着她毕其一生构建幻美女性乌托邦,获取阴性欢愉.  相似文献   

11.
杨波 《考试周刊》2014,(52):20-20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男权统治必将付出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12.
一、话题导读林巧稚(1901—1983),中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中国邮政曾于1990年10月10日发行一套邮票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相似文献   

13.
学界有关早期美国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对其他女性作家则几乎不曾涉及。本文以美国17世纪女性文学创作为背景,简要介绍了一位极其重要的早期美国女性作家——玛丽.罗兰森的生活经历、她的代表作品和她所采用的体裁,揭示了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肯定了她对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女性文学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红人馆     
《中等职业教育》2012,(23):44-45
范冰冰连登欧洲杂志时尚圣经热捧近日,范冰冰登上意大利Vogue男刊《L’Uomo Vogue》封面,成为首个登上该男刊封面的中国女星。同月,她又再次受邀拍摄了《Vogue》意大利版的大片,这也是她在近一个月内继登上英国杂志《I-D》及《The Times Magazine》封面之后与全球顶尖时尚杂志的再度合作。《L’Uomo Vogue》此期主题为"中国"。封面没有采用传统的棚拍,而是将范冰冰带到上海弄堂、市井街头。她酷似乐队歌手,裸身穿皮衣,口叼香烟。她向《L’Uomo Vogue》坦率地承认:"我很想扮演一个鲜明而邪恶的女性角色,一位坚强的女性角色,带一点点邪恶!我崇拜梅丽尔·斯特里普,她是我理想的坚强女性形象。"《L’Uomo Vogue》于2006年10月创刊,碧昂斯、林赛·罗翰、科比·布莱恩特及米拉·乔沃维奇等  相似文献   

15.
庐隐是"五四"时期女性书写的先驱者,然而却不是超越者,她的作品一直以一种自怨自艾、自伤自悼的自我叙述方式表现了知识女性徘徊在歧路的情感世界.在封建父权与丈夫之家——或许是"玩偶之家"之间,新女性进退维谷,辗转反侧.她的作品谱写了一曲男权藩篱下女性命运的悲歌,成为"五四"时代的绝唱.  相似文献   

16.
一间自己的房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最早在文学领域展开了对父权文化的清算,她批评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肯定被父权社会拒绝的女性文学传统的存在,为女性写作找到了一个历史支撑点;她提出的女性作家应在不忽略自己性别特色的前提下努力达到双性写作佳境的观念,显较后来排斥男性的女权主义批评家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东渡日本参加革命为界限,秋瑾的女性话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东渡前,秋瑾是“名门闺秀”,她的女性话语特征表现为“风花雪月、闲愁离恨”;东渡后,秋瑾参加了革命,她成为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浙江分会的领导人,她的女性话语则表现为五个特征:对清廷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揭露:表达她救国的雄心壮志;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宣传男女平权;表现她国事第一的崇高品质。在新生代女作家正从事“身体写作”的今天,我们重提秋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183;麦卡勒斯刻画了一个颇具男性特质的生活在美国南方小镇的女性形象。原本女主人公能干且富有,受到镇上人们的敬畏;后来她爱上自己的表哥,变得柔顺且忍让,却被自己的爱人背叛,失去财富和斗志,成为一只可怜虫。女主人公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但当两种特质开始融合的时候,她却被整个社会所背叛和抛弃。由此可以看出,两性同体在男权社会中只是女性的一种美好的理想,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陈若曦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从时间和内容上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间段她书写了不同的文学题材,目光从台湾到大陆再到国外,但始终不离"政治"和"女性"的文学话语.1979年,移居美国的她把创作视野从中国转向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女性,长篇小说《纸婚》即代表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色.从分析留美女性处境的视角剖析小说情节,大致可以窥见20世纪末中国女性在外留学生活的尴尬命运.  相似文献   

20.
邢莉<游牧文化>论述了蒙古族民俗方方面面,突显了草原牧业民族特色;她强调中国女性文化是女性群体创造的文化,中国女性民俗文化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智慧;刑莉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比较中,探索东方产生天地崇拜的真元,是对生的执着;强调"天人合一,回到了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