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基础上,从政府维度与市场维度出发,运用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级的面板数据,构建莫兰指数,同时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外溢效应;政府政策、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关联产业以及城镇规模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有助推作用;比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对具有较高收益的金融业、城镇化更具有偏好性,因而对新兴产业发展存在抑制效应。为此,应转变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偏好,增加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空间计量模型为分析工具,在讨论模型方法、变量选取及权重计算的基础上,采用1999-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获取各30个省份的人口结构、人均GDP、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失业率数据作为外生控制变量,对影响地方政府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模型的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年的专利申请授权量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进行全局和局部的自相关性检验。继而采用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CSDA),引入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与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比较检验,对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研究表明, 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在全局和局部都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空间计量模型相较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估计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的邻近空间溢出效应。制度因素、对外开放度、经济基础、研发投入和信息化程度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制度因素、经济基础、研发投入和信息化程度表现为正向影响,对外开放度表现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能力的我国“十三五”集群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群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突破方向。创新在空间上具有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集群创新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能力评价是国家创新布局的科学依据。文中使用Porter基于集群创新的国家创新能力模型,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使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我国创新布局的区域均衡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格局主体分布在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以城市为依托的全国创新格局呈现区域基本均衡的态势。建议"十三五"时期启动我国集群创新战略,设立我国卓越创新集群计划——构建20个全球性卓越创新集群和30个全国性卓越创新集群,拓展我国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空间。  相似文献   

6.
陈立泰  梁超 《科研管理》2014,35(11):178-186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以2003—201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将环境污染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角度测算了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镇效化率,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人口密度、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和市区规模等因素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比较而言,考察期间经济、空间及社会城镇化效率较高,人口城镇化效率较低,各类型的城镇化效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状态。(2)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对人口及社会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均为正,而市区规模对前者的影响为负,对后者的影响则不显著;同时,市区规模对经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也为负;产业结构和市区规模对空间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为正,人口密度为负。最后,本文建议,应通过统筹协调各影响因素来提升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十大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求出基尼商指数判断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差异明显;但这种平衡性与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不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方针,以及人口流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前期相关因素对本期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9.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的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相关性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投入变量及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11.
顾洁  胡雯  胡安安 《科学学研究》2019,37(9):1721-1728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以上海1966家云计算企业为样本,从地理空间集聚和社交网络嵌入两个维度,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企业外部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空间集聚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呈现U型关系,结合上海云计算产业城市空间分布情况可知,空间集聚对上海云计算创新的正向激励效应目前尚未显现;此外,以董事兼任构建公司社交网络,发现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云计算市场,网络中心度对企业创新呈现一致性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对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激励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和空间误差模型,在知识生产函数的框架下,本文探讨了2005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R&D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跨国条件下的四种溢出机制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不同;产业专业化对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度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洪德和 《资源科学》2018,40(10):2060-2072
科学度量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变化,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安徽省土地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空间分异格局及局部空间差异,借助R语言支持下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 安徽省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以铜陵、合肥、马鞍山、蚌埠、黄山、芜湖、淮南及滁州等地市的部分市辖区为核心,构成的高值集聚斑块日益凸显;以安徽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向四周渐进式扩展的环绕式空间结构则为低值区;② 省内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分异显著;③ 土地城镇化受人口、产业、投资、产出等因素影响,影响强度呈区域差异特征,土地城镇化驱动类型可沿淮河分为以北地区的人口—投资驱动型及以南地区的人口—产业驱动型。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守华  禚金吉  何嫄 《科研管理》2011,32(4):152-160
运用塞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尤其是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集聚;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变化趋势上总体表现为发散性,尽管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收敛性;还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这种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的成因,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受经济水平、产业R&D投入强度、技术吸收能力、公共科研机构知识溢出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2007—2017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对科技型人才集聚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型人才集聚不均衡格局明显,高集聚水平城市呈"点状"空间分布且多为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高密度"热点"城市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并呈现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趋势。不同类型科技型人才集聚存在向更高层次趋同转变的可能,但实现跨级跃迁的概率较低;邻域科技型人才集聚对本地区科技型人才集聚趋同演化影响显著,转变方向倾向于与邻域转变方向一致。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城市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因素对科技型人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而城市创新能力、科教支持等创新环境因素以及城市环境质量等宜居环境因素是影响科技型人才集聚的制约因素,且不同地理区位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1—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分别构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1—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整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2020年各城市城镇化指数差异显著,其中,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对其影响最大,城镇化水平呈现“东西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1—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对其影响最大,在空间分布上由“低值均衡”向“北高南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6年高等教育集聚、创新创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模型选择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等教育集聚对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新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影响创新能力却不影响创业水平,高校教师数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高校数量在抑制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却促进了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在校学生数在促进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会抑制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2)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鹤  孙红雪 《软科学》2020,34(2):72-79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