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因此,"蚁族"渐渐成为"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的代名词,它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急剧增加.因此,尽管"蚁族"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日益显现的.蚁族"现象应当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蚁族"现象的本质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就业的问题。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来看,"蚁族"现象是"蚁族"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就业质量等经济收益和更多的教育收益、消费收益、心理收益和健康收益等非经济收益,主动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结果。减少"蚁族"现象的思路在于缩小城市发展差距、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地区间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从而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就业。  相似文献   

3.
"蚁族"现象席卷全国,让漂泊在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们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科学地认识"蚁族"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从而期望在三条路径上解决"蚁族"的本质--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蚁族”作为一个社会新名词,指的是“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因与蚂蚁有相类似的高智、群居、弱小的特点而得名“蚁族”。伴随着我国多年以来的大学扩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难比一年的情况下,依旧有众多毕业生选择去往大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处于“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状态。“蚁族”聚居群体的存在,带来了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而其日益壮大的队伍,使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与重视。分析“蚁族”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对策来维持这个群体的稳定,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蚁族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理应得到高校的重视与关心。蚁族问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相连既体现于部分大学生毕业即成蚁族的现实,又体现于蚁族问题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认识与选择的深刻影响。科学应对蚁族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首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主观上避免蚁族群体的产生;其次,要以毕业生为本,及时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再次,可以创建高校后大学时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尽可能地为蚁族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还可以通过在蚁域创建社区服务站、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险、优化蚁族保障房申请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中,蚁族是一个标准的新词。2007年,青年学者廉思带领课题组,对聚居在北京唐家岭的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推出了《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令这一新词蜚声海内外,蚁族也由此成为毕业后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80后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曾经的很多蚁族已到而立之年,而这两三年中,又有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他们中,又会有多少人成为新蚁族?面对充满压力的现实生活,这一群体又在现实的世界里怎样演绎着自已的人生?2010年底,廉思与课题组在对北京蚁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多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重庆、南京等大城市的蚁族同时展开调查,再次推出《蚁族Ⅱ——谁的时代》一书,让人们看到了蚁族的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又被称为"蚁族",是大城市中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其特征为:高智、弱小、群居。调查表明,自我发展、家庭生活、工作保障、贡献及集体主义、尊重和声誉、社会关系是影响该群体择业的主要因子。针对其需要,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用人单位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政府应制定吸引大学生回地方就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蚁族”指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该群体规模庞大、社会地位不高、工资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艰苦。分析“蚁族”群体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从政府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中小非公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大学毕业生有效分流和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解决“蚁族”群体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9.
佚名 《成才之路》2009,(36):I0003-I0003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北大博士后、青年学者廉思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就业结构等一系列的调整,“蚁族”现象将长期存在,可能还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从去年9月到现在,每个应届毕业生都面临着抉择。有人选择出国深造,有人在国内读研,当然,更的多人,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之间,为求职奔波。选择工作地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还是回家乡就业,这是所有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的头号难题。他们为何选择大城市?很多毕业生,特别是在北上广以及一些省会城市读书的学生,他们毕业时愿意留在读书的城市,不再回家乡。究其原因,无非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薪水高。而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特别是对于很多本身农村、县城考上城里大学的孩子而言,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小地方"的机会,即使在大城市混不好,再回家找工作也没有面子,不如就留在城市,哪怕工作不那么理想,甚至出现很多"咬着牙硬撑"的蚁族。象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村里对毕业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蚁族”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递增,就业难、就业水平低促成了“蚁族”的诞生。从“蚁族”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政策保障,企业、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引导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是中国国情下高等教育的特殊产物,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为此,提出从六个方面构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服务毕业生就业的理念,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搭建"直通车";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信息服务;关注弱势群体,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援助。  相似文献   

13.
许丹丹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3):38-39,42
"蚁族"作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又一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竞争机制的不平等、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是"蚁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因而我们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引导"蚁族"走出蚁穴困境。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流不动"的问题。本研究对在籍研究生开展择业观念调查,并对近5年毕业研究生基层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女生就业心态不如男生良好,就业心理和思想压力大;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但是女生意向到基层就业的比例偏低;基层地区吸引力偏低,且和学历呈负相关;女生除基于个人理想信念和注重个人成长发展外,更看重基层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近5年毕业研究生女生基层就业人数和基层就业率低于男生。面对女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基层就业问题,从国家政策、高校、家庭和女研究生就业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培养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渠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受到知识、实践、心理、环境和方法等方面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应通过以下七个渠道来培养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是突出办学定位和特色教学;二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强化毕业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五是注重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六是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七是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6.
"蚁族"是人们用来描述那些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的一个新名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南京、成都两市310名"蚁族"为被试,发现"蚁族"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极低;"蚁族"群体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蚁族"群体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7%,但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欢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55-156
一个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低收入聚居群体(简称“蚁族”)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在教育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高知”“弱小”“聚居”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以相对剥夺感强,生活满意度低、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及普遍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特征,该群体成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潜在威胁。试研究引导“蚁族”群体行动的策略,以期改善“蚁族”的现实状况,提高其满意度,进而降低其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概念,高校就业率统计均是指以发放派遣证为标准,而发放派遣证的条件是正规就业,但实际上,从就业去向上讲,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趋势。所以,应扩大“就业”概念的外延,将非正规就业纳入到就业渠道中来。高等学校务必以大学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及其人生走向,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