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 ,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沿问题 ,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 ,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都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界 ,对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2.
对“学生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是主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中,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而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为主体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即主体活动的对象。〔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是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尽管他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体现自身…  相似文献   

3.
一、从人的主体性到实践的主体性主体和客体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各自只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它是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特性.人不但始终是自己活动的主体,而且首先是物质活动的主体.人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在客体的改变了的形态中确证主体的力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互以对方规定自身的存在及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客体性 ,但又具有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形成新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5.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6.
人的利益需要源自人的本性,这种人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动力基础。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动地作用于客体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以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四种表现形式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它们的理解和二者相互关系的探究,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其概念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主体性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养和提升人并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和其他任何活动一样 ,无疑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素质高低 ,教育方法是否科学 ,是影响和决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基础性因素。同时 ,这一主体的客体意识如何 ,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界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目前看法很不一致。概括起来 ,主要有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和相对主体说四种观点。单一主体说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两种。教育者主体说认为 ,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9.
一切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根本条件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是有教育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实施的教育,是个体完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促进教育对象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褚凤英 《中国德育》2007,(12):53-56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客体是实践活动结构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具有对象性、多样性、拓展性和受动基础上的制约性的特点。执政实践活动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和实践主体的自主选择性的特点。现有的执政客体理论把人民群众、或是国家政权、或是社会事务作为执政实践的客体,存在着理论上的误解与偏颇。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指向对象应当是社会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力     
文化力是社会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力、政治力的体现和反映,又是影响其变化的巨大力量。文化力主要表现为粘合力、理解力、规范力、牵引力。构成文化力的基本要素是文化观念、文化主体、文化传播介质、文化对象。文化力形成的过程,就是上述要素相互联结和作用的过程。不断优化上述要素及过程,是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长在办学中生成其主体性的终极价值在于提升大学办学效益,办学效益的提升是围绕"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这条主线进行的。知识文化存在与传播的基本空间有政治场域、文人场域与民间场域三大场域,办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学校长办学中引领大学对存在于这三种不同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剪裁与传播来提高的。大学校长办学的主体性之价值以及大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在广义上都可恰如其分地反映和再现于对这三个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自主剪裁与传播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兴起和发展,是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学"本身的历史内涵被悬置起来,而以一种景观化的展示方式,被镶嵌在我们的政治外交和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国学一词的符号价值被各方充分使用的同时,期待中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吊诡,想象中的认同平台慢慢被自身消解。对于国学热背后政治文化逻辑的考辨,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体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大学合法性的内外逻辑决定了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存在着体制内主体性与体制外主体性两个维度。作为党领导下在大学内部贯彻外在于大学的国家政策方针理念的管理者与执行者,中国大学校长亲历了当代中国大学体制在政治权力体系规约之下从异构到同构以及大学校长只有体制外主体性而缺乏体制内主体性的全过程。而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根源在于体制内主体性高于体制外主体性,反之则阻碍其卓越发展。在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主体性构筑实践中应促使国家主导型文化向社会主导型文化转移、促使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转移、制定《大学校长法》对其主体性明确定位、在大学校长职业内部强化职业意识教育等,以促进体制外主体性向体制内主体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政治语言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用来交流政治信息的语言.为了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政治主体在运用语言时会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段。以十七大报告的汉英翻译来研究修辞的特点。在进行政治语言翻译时要注重语言上的修辞实现一种政治上的修辞,以体现国家实力的文化的“软权力”。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发生着频繁的跨文化交往。在跨文化交往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文化交往原则,这一文化原则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转化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包括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文化批判和选择意识、文化整合和创造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我"文化的主核和表现符号,在教育内容中增加跨文化交往的意蕴,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往训练,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当前研究干部道德建设,必须把干部道德建设的主体──干部,放到使其成为干部的环境和条件──公共权力的运作中去,从干部道德建设的政治文化理念、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等政治文化的层面进行思考。既要借鉴参考中国传统德治政治文化的经验,更要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实现传统德治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为新时期干部道德建设构筑政治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考查影片字幕翻译中的改写现象入手,分析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净化现象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