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娟  丁桃 《新闻传播》2007,(9):4-8,10
政治宽松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孕育了脱离权力控制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展开公开讨论的人际交往模式——博客社区。博客社区被视为建构公共领域的理想场所。但是从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主体、媒介、共识来考察。会发现博客社区中公共领域的现实建构缺乏理性基础。本文在肯定其具备建构公共领域潜力的同时。以新浪博客和博客中国为例,深入剖析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以期为现实建构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丁桃 《青年记者》2007,(18):100-100
政治宽松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孕育了脱离权力控制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展开公开讨论的人际交往模式——博客社区。在大众传媒受权力机关把持、与利益集团合谋,成为公共领域的颠覆力量之时,博客社区被视为建构公共领域的理想场所。但是,从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主体、议程、商谈来考察,会发现博客社区中公共领域的现实建构缺乏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森 《新闻世界》2010,(6):183-184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切入视角,将哈氏的公共领域植入到中国的实际中进行考察,概括分析中国语境下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并就博客对建构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贡献和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伟 《编辑之友》2012,(7):23-24
政治博客数量扩张,管理新难题层出不穷.政治博客发展将形成全新的公共政治领域;将发展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新方式,促进政治传播的“个体化自媒体时代”趋势的到来,政治民主的公共精神将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6.
徐文婷 《新闻世界》2011,(5):242-243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中论坛、博客、个人空间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以网络中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为例,结合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来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中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韩寒博客的影响力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韩寒博客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韩寒博客影响力的奥秘,即韩寒博客的影响力是其多种社会角色叠加而成,在现阶段,韩寒博客的名人崇拜效应要超过其意见领袖的引领效应,作为公共领域里的"意见领袖"角色则被各类媒体有意识地炒作和夸大.  相似文献   

8.
魏娜 《新闻世界》2010,(2):93-94
博客的兴起和繁荣,以及全民博客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有了更多自我言说的空间。本文从福柯的话语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穆尔维的观点。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等多个角度探讨女性话语权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界定网上交往的表现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私人通信和公共讨论两大类。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工具是私人通信的两种经典形式;各种论坛、社区和作为开放式私人日记的博客多用于公共讨论。逐一分析电子邮件、各种聊天工具、BBS以及博客四种网上交往形式,可以看出:无论是一对一的收发私人邮件,还是群发广告邮件的企业行为,无论是OICQ类型的私人  相似文献   

10.
顾孟青 《今传媒》2007,(6):61-62
博客的出现使得来自个人的声音也有了一个广泛传播的渠道.在技术上,个人媒体享有能够和传统媒体同样的潜在受众群,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方式共同构建社会的话语方式.一些研究者认为博客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模式,把关人理论以及议程设置理论在博客的传播环境里被消解,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在博客环境里形成.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走进了web2.0时代,基于web2.0网络上不断涌现了博客、社会网络、播客等由公众进行内容传播的草根媒体,草根媒体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条件和环境。本文通过对web2.0下草根媒体的情况来分析其公共领域的形成以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中个人知识共享的兴起和繁荣,为创建一个全新的知识公共领域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大众基础。论文以基于网络博客的图书馆员个人知识共享实践为典型,探讨了馆员博客个人知识共享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知识共享主体、客体和知识共享环境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公共领域似乎又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关于网络与公共领域关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网络所拥有的自由、匿名、平等、开放等特点,似乎天然具备了公共领域的所有要求,而学术界对其公共领域的潜力也以乐观为主,如郭玉锦、王欢(2005)认为“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①李蕉更是认为“传统媒体‘得而复失’的公共领域,能在博客受众‘失而复得’”。^②网络真的能肩负起世人赋予的重任吗?网络公共领域的现状与水平到底如何?这将是本文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以其鲜明的公开性、个性化和交互性,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网络出版方式."博客热"不仅带来投资热潮,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研讨热.本文在博客日益风行、精英博客和博客精英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备受关注的形势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新浪和搜狐网站的100个样本进行充分关注与认识,以分析网络传播中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迄今,博客来到世界已有12年了,在中国发展也有7年了。因为博客的“零进入门槛”,所以任何一名普通百姓有了博客之后.在遵守国家法律和公众道德的前提下,都可以拥有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的自主权利,能从一般的受众变成公众,自主地进入公共领域,对公共事务发言,同时也让个人的信息和知识与人共享。  相似文献   

16.
实名博客推动个人的崛起博客因其具有通过网络把私人言论进行公共传播的强大功能,被称为个人媒体。据笔者观察,目前在新浪博客、博联社、博客中国、凤凰博报等博客平台上,活跃着大量的实名博客,因其作者以真实身份亮相、内容贴近公共话题、博文上传频率高等特点,往往访问量和评论量较大,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个人媒体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博客已经成为一个颠覆传统媒体的准媒体,在政治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的博客却沦为半色情的小报小刊场所和商业化操纵的地方。本文比较了中美博客发展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并分析发现:政府的态度和操作理念往往在技术的发展顺利与否当中担当有力的角色,博客也毫不例外;博客应建立多元的文化以及具有政治意义的公共领域,尽可能免受商业化的污染,美国博客体现出来的是理性、知识自由的文化精神,而中国的博客却集中体现消费主义与媒介炒作的共谋。最后,本文从国家政策、传统媒体行为、商业前途等方面为中国博客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博客中自由与控制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作为Web2.0时代的重要标志,以其个人化、交互性、链接性、开放性和及时性的传播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话语的独特平台和权利,营造了全民参与的空间,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但话语权的下放并不意味着网络交流的和谐,在个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冲突下博客成了网络版的"超级女声"——"想写就写"、"想骂就骂",博民这种对博客认知的模糊性以及自律意识的淡薄,使博客这朵自由之花结出了苦涩的果实。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公共图书馆博客与不博客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的私人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其分享和参与的社会特性,博客精神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天然耦合,使博客成为公共图书馆时代精神的技术表达,公共图书馆博客对公共社会价值的实践全面诠释了公共图书馆博客的理由,而对不博客理由的反讽进一步预示了公共图书馆博客的兴盛.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新闻业的核心是公众对于新闻业的参与.博客传播打破了专业传媒机构对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垄断地位,使普通公民充当业余记者承担起了新闻报道的任务,在推进公共新闻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博客的传播主体多为业余记者,缺乏信息采编的专业技能,难以驾驭复杂持久的深度报道.尤其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量博客的信息加工仍然依赖于基于专业媒体的报道.因而,博客传播与专业媒体的汇流成为今后公共新闻业发展的一大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