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过去,摄影记者只是拍照片。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朝多能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的趋势。不论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都应该而且都可能向对方学习,分别拿起对方的武器,在报道新闻中多方出击,为报纸提供及时的、符合新闻规律的稿件。 近几年来,文字记者拍出好照片的例子很多,以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为代表的文字记者,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摄影记者当中,以工人日报的于文国和中国青年报贺延光为代表,在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一举获得文字类的大奖,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摄影记者写文字也好,文字记者拍照片也好,各有各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记者,不论是摄影记者,还是文字记者,兼具的职业特点是传播新闻、传递信息。一张照片,没有新闻价值,我们只能称之为艺术摄影或普通摄影,而不能称之为新闻摄影。这就是说,新闻摄影也同新闻报道一样,是以传播新闻、传递信息为己任的,它可以用视觉形象来传递信息,同文字报道相比,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就  相似文献   

3.
在报社编辑部,文字记者为了丰富自己所写的报道,往往想起摄影记者:唉,配个照片吧。 摄影记者为了能使自己拍摄的照片作为单条新闻在报纸上发得突出些,便不愿意和文字记者一起去掺和。摄影和文字,到底谁配谁? 我以为,谁也不用配合谁,两者在报纸上不是主从关系,是并列同等的伙伴,只是报道新闻时所借用的手段不同而已。 文字和摄影,在报纸工作中应该是竞争和协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8月16日,本刊召开了部分新闻单位的青年摄影记者座谈会,会就如何提高青年摄影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及本市日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的途径。《中国城市导报》摄影记者雍和认为:就读者来讲,文字与图片相比较,照片刺激大,读报时,首先抢先的是标题与图片。摄影记者应该一丝不苟地拍摄好的新闻照片,再由编辑精心编排版面,使之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现在有的新闻照片是摆好架子拍摄,这种照片读者不欢迎,作为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也是不愿意多拍这类刻板、虚假照片的,可是,实际上许多记者又都乐于去拍这类照片,因为拍这类照片拍起来便当,不用担风险。  相似文献   

5.
“摄影记者”与“记者”的关系 “摄影记者”是以摄影为报道手段的记者。也就是说,“摄影记者”的角色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摄影。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都是记者,他们各有不同,前者以摄影为报道手段,后者以文字为报道手段。现在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摄影记者对“摄影”角色的意识很强烈,而对“记者”角色的意识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6.
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在今天依然分工明确。去新闻事件现场采访的文字记者总要叫上摄影记者同行,以便配上图片。遇到摄影记者忙得拉不开栓的时候,文字记者往往急得抓耳挠腮。突发事件发生了,若是报社记者在现场,电视台记者未能赶来,那当天的电视新闻只好口述报道。如果文字记者精  相似文献   

7.
袁建亭 《新闻三昧》2007,(10):42-43
长期以来,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一直是纸质媒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化的分工,人们约定俗成地把记者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文字记者不懂摄影,摄影记者不精文字的尴尬局面。然而,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报业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是记者在新闻现场以照相机瞬间记录的方式反映新闻事件,也就是说,摄影记者是通过照片上的形象来报道新闻的。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只有善于从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攫取最有新闻价值的瞬间形象,才能拍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新闻照片。 新闻摄影同属新闻范畴,与文字报道一样,同样需要具备新闻“五要素”。新闻照片是用图片形式进行报道的一种手段,已成为报纸版面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常有生花妙笔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题材用照片报道要比文字报道效果好得多,它毕竟是以真实的形象,浓郁的现场气氛,真情实感地记录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容易让人信服。我在实践中经历的一件事,至今记忆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有的摄影记者拥有新闻线索后能够拍到好照片,而有的摄影记者拥有同样的新闻线索拍出来照片却平平淡淡呢?近日本刊记者与<武汉晚报>摄影记者周国强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对话. 做好新闻摄影准备  相似文献   

10.
一、活跃在南联盟前线的摄影记者中国摄影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略带苦涩的故事:波黑战争结束后,中国摄影记者才前去采访,外国记者大惑不解,“你们怎么才来?”中国记者苦笑着答道:“因为我们路远,我们来迟了。”的确,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记者的经验,我们同国外记者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段路并不好走。然而,在这次科索沃战事报道中,战争开始前一周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便进驻前线,战役打响之后,立刻发回照片,其后又有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年轻的小伙子胡海昕前往增援,另外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刘宇还到阿尔巴尼亚传回有关难民的报道,就…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报刊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采用新闻照片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对照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产生了好照片供不应求的现象。如何多出新闻摄影精品,满足报刊对好照片的需求,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是提高摄影水平的前提 有的同志认为,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不同,不一定要有太高的理论水平,只要有一定的摄影技巧,就能拍出好的照片。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要搞好新闻工作,必须打好理论根底,没有理论根底,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江总书  相似文献   

12.
报纸上文字稿适当地配上摄影照片,图文并茂,可使版面显得生动活泼,读者也很喜爱这种报道形式。目前,许多报纸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是分家的。文字记者在采访中即使发现了好的摄影题材,但由于自己没搞过摄影,或者是没带相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动人的场景流逝,而遗憾不已。而我就没有这样的遗憾。我在1956年担任《扬州日报》记者时,曾兼搞过一些摄影报道。从那以后,我外出采访时,一直习惯于随身携带相机,并尝到了许多甜头。比较突出的有两个事例:  相似文献   

13.
刘萍 《新闻前哨》2010,(9):86-89
数码影像技术既给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好的拍摄手段,也给摄影记者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在"拿起相机,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全民记者时代,摄影记者应从照片质量、表现细节、报道深度和文字说明四个方面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有别于艺术摄影,题材手法有无创新,读者感受最真切。温州日报自2006年元月开始,盘活创新机制,实行摄影记者轮流下乡制度,沉入基层抓本土鲜活新闻,效果颇为明显。3年来,读者反映,充满乡土气息的好照片令人眼前一亮,让版面活起来。读图时代:摄影记者角色边缘化在读图时代,报纸的图片已成为读者阅读的重要注意点。因此办报理念要从"图文并茂"转到"图文并重"上来,同时在工作中强化"图文交错意识",摄影记者要有文字意识,文字记者要  相似文献   

15.
刘开明直言不讳:摄影记者不能总是跟在文字记者身后当配角。初当记者时,他也时常象“出租车”似的为文字记者做“跟班”,只是配角当惯了以后才不甘愿起来。他琢磨: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相比独具形象优势和魅力,摄影记者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更多地运用形象独立报道新闻。或许,正是有了这份不甘愿,刘开明名下的“独立报道”才得以在新民晚报上频频出现。常读《新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采访是摄影记者获得图片新闻的主要途径,它在整个摄影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摄影报道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决定性环节。但是由于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事实)、传播形态(附有少量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传播性质(视觉新闻)、技术手段(拍照)等的特殊性,就使它的采访具有不完全等同于文字新闻采访的特点。一、新闻摄影采访的形象积累所谓记者的积累就是采访前的准备活动,而摄影记者的积累与文字记者的积累相比,多了一项就是形象积累。因为新闻图片的社会效果是靠形象好坏来衡量的,如若形象不能在感官上或心理…  相似文献   

17.
这是平常的一天——2009年7月15日,对于每天面对大量或好或坏或悲或喜新闻的《京华时报》的编辑们来说,并没有多么的不同。只是当天北京周边的津晋高速公路发生桥梁垮塌事故造成车辆和人员伤亡的消息得到证实后,围绕派什么样的记者去采访,引起了一番争议。图片部门首先提出了采访建议,但流媒体记者去不去?最后,一辆采访车载着一名摄影记者、一名流媒体记者以及两名文字记者,迅速赶往出事地点,从各自需要出发进行不同角度的采访,最终在报纸和网站上发出静态照片、视频新闻以及文字报道。  相似文献   

18.
记得1983年的全国新闻职称测试前,有相当数量的人曾向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提议,“摄影记者能否免去文化考试”。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考核摄影记者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照片的拍摄水平,文化测试应是文字记者的事……。  相似文献   

19.
一个月的夜班已经结束。总的来说,8月份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很好,突出宣传了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主旋律唱得响、唱得好。这方面的工作还将按照中宣部的部署、编委会的安排继续深入下去。在夜班工作中,从编辑业务的角度考虑,感到我们为了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报纸宣传中的“两手”问题。一、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的“两手”现在是图片报道这一手明显较弱,夜班同志常痛感没有好照片。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本报摄影记者多提供好照片。现在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人数不算少,但是发稿…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工农业图片报道中,虽然出现过许多好照片,但是有些报道和群众的要求确实还有距离,从内容到形式还都比较枯燥、呆板,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一是由于记者片面地理解“抓中心工作报道”。例如,报道增产煤炭,许多摄影记者都去拍摄掘进的情况,跟着报纸上就不断地出现清一色的“打眼”和“剥离”工作的照片。农业图片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另一个原因,是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