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是马克思资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土地资本是为改良土地而投入土地并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本。土地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和增殖是它的本性。土地资本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代表的是土地经营者的利益。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土地资本积累归承包者还是归土地所有者,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土地问题和房地产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交织而生,土地资本运动规律、运行规则、操作规程值得探讨。建议把"土地资本"概念纳入土地经济学理论体系,用土地资本概念统领土地经济学,以土地产权、土地价值、土地市场、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土地经济发展等为基本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经济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土地资源学科上的运用。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实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开展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土地生态伦理是对土地问题的伦理思考,是生态伦理学在土地学科的具体应用。文章阐明了土地生态伦理的内涵与原则,总结了现行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如何在土地伦理的前提下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整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此,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伴生物,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 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兼并的势力主要有封建官吏、豪强地主和商人等。土…  相似文献   

5.
“三权分置”改革中的土地经营权是指土地经营权的所有人拥有耕地、从事农业生产和获得利益的权利,土地经营权是基于土地所有权或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管理土地的权利。承包农户可以在承包地上设定土地管理权。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在其所有的荒滩、荒山、荒丘、荒沟上(以下简称“四荒地”)设立土地经营权,并将其移交给其他经营管理对象。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所产生的土地经营权性质应该是不动产用益物权,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具有的成员权性质,承包农户在承包土地上为自己所设定的土地经营权也相应的具有成员权特点;基于土地所有权所设立的土地经营权(“四荒地”的土地经营权)作为物权已得到法律上的确认。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制度是社会一切制度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贯穿一个社会的全过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土地所有制与所有权问题,但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在现行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期望能创新中国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历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变化多样,同一个朝代前期和后期也不一样。“古者田皆在官”,“后世田有官民之分”.我国古代同时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自耕农的土地。在封建社会里,国有土地和地主的土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就阶级内容而言,均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所占有,都是对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的手段;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虽然均属于土地私有制的范畴,但在性质上,两者却截然不同。地主的土地是所有者对佃农进行剥削的物质基础,自耕农的小块土地则是地主阶级及其政府掠夺、榨取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主要矛盾马克思曾经说过,土地所有权是一切财富的原始源泉。什么是土地所有权?一般解释为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有的土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和处分,并从土地上获得收益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并不仅限于“所有”这一项,而是一束权利,是这一束权利的总和。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土地所有权的这些方面并不总是统一在一起的,而是时时出现相互分离的多种复杂情况。正是这些分离的不同情况,形成了各种土地制度的不同特征。在这里,我们将从我国土地所有权现状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中,导出  相似文献   

9.
赵丹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98-10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有作家像端木蕻良那样深爱着土地。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土地系列小说中,他热情地歌颂故乡的黑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朴实坚强的人民。他小说中的土地、草原、大江等土地系列意象是他土地情结的自然呈现,渗透着他对故乡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但形成他土地情结的更深层原因则是他潜意识中与土地的那种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是“地母”原型作用于心理经验的情感外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讨论,在今日史学界中已经越来越深入和越来越热烈了,大致可归为下列几种看法:(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形式的所有制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是作为地主所有制的一种补充形式,或者说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隐蔽方式。(二)主张均田制破环以前占主导形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破坏以后占主导形式的则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三)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主导形式的所有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一论点,在讨论中有  相似文献   

11.
略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制度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其中规模化经营是基础。但是,中国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机制。现阶段中国农业不具备广泛推广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中国推广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能脱离中国农村实际。一、现阶段土地收益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离不开土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规模经营是以土地的集中使用为前提的。在我国目前土地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村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土地集中使用必然要求大量农民离开土地b现阶段农民是否能离开土地呢?这里有一种矛盾:一方面,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命根子,土地财产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私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起点。土地储备制度在一些地方侵犯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现行征地制度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修改的进程,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运用物权法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不变的土地制度已越来越暴露出规模小、土地流动性不足等深层次的矛盾。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具有启迪作用:一是土地产权应进一步明晰,土地流转利益分割应有利于农民;二是土地公有化应是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坚持的方向;三是按照马克思"合理农业"思想促进劳动者与土地的和谐关系;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古神话中土地神是以女性面孔出现的,土地神本是神话中的显耀大神,女娲、黄帝均具有土地神格,后随着母权制的动摇和尘世妇女地位的沉沦,土地神由古神话中的女性衍变为仙话中的男性,由地母变成了土地公公,时间当在西汉时代。土地神由女而男的变性和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民生之本,是具有典型民生属性的生产要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坚持土地的民生属性,遵循土地制度演进的民生逻辑,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好土地问题,保护和增进人民利益,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上土地制度和政策经历四次重大演变:让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建立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推动“三权分置”改革。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演进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保持保证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实现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推动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不断改革创新是增强土地民生属性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制度和政策演进百年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土地公有制的巨大制度优势,那种企图把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引向私有化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公共性,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征收有着不解之缘。土地征收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又是对所有权的强制性剥夺。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既能保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使用的公共利益需要,又能保障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生存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在土地征收与所有权观念演进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提出较为全面的立法对策,包括:土地征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土地征收的目的界定、土地征收程序的完善、土地征收公正补偿的标准等。  相似文献   

17.
土地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土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了我国土地承包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现行土地承包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土地流转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嵩 《职业技术》2006,(6):235-236
一、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一)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 本文所指的土地征收制度实际上就是指04年修宪之前的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与土地征用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土地征收指的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土地征用指的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集体成员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后者强调的是使用权,也就是使用完毕还存在归还的问题.由于当时立法技术的不成熟,在法律条文以及相关的文章中,实际上是将土地征收包含在土地征用的外延之中的,均笼统的称为"土地征用",这是非常不合逻辑的.04年的<宪法>修正案对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进行了区分,将第10条第3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土地征收制度,而非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基准地价的特定含义是指城镇各级土地或域质地域及其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评估土地使用权单位面积的平均价格,它反应了我国城镇土地在实际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经济效益,也是土地市场价格运动的基准线;客观、合理地评估地价,一是为政府依据土地经济价值制定吐地税、费提供量化标准;二是对地产市场的交易行为起指导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就土地使用权流动而言,表现在:1、为各级政府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时提供定价依据;2、当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横向转让时,为转让双方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和为政府征收增殖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城市经济运行的载体。城市土地的形成是通过不断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而来,在这个征地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要解决征地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出现的问题,必须构建新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以利于土地的有效配置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