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岗的茶树     
一 二秀头一次听说玉螺茶,是她刚上初一的时候。那年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叫周小进,是支教的老师。二秀也搞不太清什么叫支教,只知道他是班主任,教语文,还教历史和政治。她们的学校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很小,也很落后。但二秀并不知道有多小,有多落后。她能够从乡下的村子里到镇上来上初中,在村子里的女孩子里头,她还是头一个。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河北省涉县的东南,有一个西峧口村。与西峧口村相邻三里路,还有一个丁岩村。西峧口村姓牛的人家很多,丁岩村姓孟的人家很多。两个村子牛、孟两姓世代通婚。从前,在这两个村子里要打听一个女人很不容易。因为出嫁到邻村的女人,不是叫“牛门孟氏”,就是叫“孟门牛氏”,嫁出之女是不可以有自己的姓名的。这显然是古代父系社会形态在汉语称谓上的反映。在汉语以男女两性并列的字组中,清一色是  相似文献   

3.
侍江 《青年教师》2010,(3):37-37
我教师生涯的第一堂课上于1991年9月24日。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西夹河小学当一名语文教师。西家河小学是一所村小,坐落在村子的北头。听说村子的小学来了新老师,乡村们就如“相亲”一样都跑到学校里来看我。老乡们一听说当天我就要给孩子上课,硬是不走了,说一定要留下来听听新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相似文献   

4.
八、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6.我的追梦之旅 学写第一篇日记,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年我9岁。小学是在本村学校读的,一位姓王的老师教我们三个年级总共三十多个学生。那时没有课桌,全是长木板凳,一个年级一条,高年级坐后边,低年级坐前边。我们三年级7个同学在中间一条凳上。左边和我挨位的学生叫坤明,比我长3岁,当时是全校有名的调皮鬼,连五年级的大学生都怕他。  相似文献   

5.
恩师难忘     
教师节到了,这又使我想起了童年的两位老师。真是恩师难忘啊。如今当老师是不允许打学生的,我刚上小学时,那时山村小学还作兴体罚。我记得的这两位老师就都打过我。虽然当时很疼,但确实使我养成了好习惯并常常受益。我出生在浙江西北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第一天上学是妈妈用毛竹丫赶去的。教我的老师姓刘,因为周围村子少,上学的人也少,刘老师教的是复式班。大概是因为我学得稍好一点的缘故吧,上学几天后刘老师指定我当“班长”(小助手),配合老师工作。有一天,姐姐给我一盒蜡笔,颜色十分丰富,有12种。我很兴奋,拿着这五颜六…  相似文献   

6.
1970年,6岁的我进了村里的棋盘小学。学校只有两间教室,没院墙。教我们的只有一个老师,叫王成厚,20多岁。一块大木板,用墨涂黑了挂在墙上,就算是黑板了。课桌椅是几条长凳,一溜儿摆在那儿,学生一个挨一个。后来,学生多了,长凳不够用,王老师就从山上扛来了一些石板,用石头撑起来当桌子。40多个孩子叽叽喳喳地挤在屋里念书识字,很是热闹。那时不学汉语拼音,学习生字全靠硬记。教生字的时候,王老师就在生字旁用小括号标上一个学过的同音字,这样字音记得快,也不易忘掉。那时的课本薄、内容少,一学期的课本3个月就学…  相似文献   

7.
瓷葫芦     
刘家湾小学在一座大山里。山很大,只有一个村;村很小,只有一所小学;学校则更小,只有一位老师。 老师姓尚,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因为村里请不来老师,大城市里的老师谁也不愿意到这穷得只有石头的地方来,村长赵秋责就又把他请了回来。尚老师不忍看着孩子们没人管,二话没说背上铺盖、提着一只掉耳朵的铁锅就住到学校里了。  相似文献   

8.
您好,老师     
30年前,我小学将要毕业。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姓王。他教语文,上课要求严格,尤其爱提问,而且被叫的同学当时恰好在做小动作或者愣神,于是尴尬地站起来左顾右盼,并试图在一秒钟内寻找到标准答案。王老师也不批评一句,接着叫起另一位,这一位也摇头,再叫起第三位、第四位,直到某一位将问题圆满地回答上来,王老师才微笑地扫视一圈眼前一片森林般站立着的捣乱者们,说:懂了吧,那么好,请坐下。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听课认真了,没有人再做小动作再愣神。王老师教书颇有一套,但出身不好。记得当时写他的大字报,我们班人人有份,大字…  相似文献   

9.
瓷葫芦     
刘家湾小学在一座大山里。山很大,只有一个村;村很小,只有一所小学;学校则更小,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尚,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因为  相似文献   

10.
一1982年8月21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只身来到距老枝江县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十五里的独柱山下的一所叫石门坎的小学报到,一位民办教师从家里提来两捆稻草,把我安排在一间十多平方的土屋里,然后对我说:"今天晚上,你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里。"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在一个地方过夜。我还清楚地记得,窗外的月光煞白煞白,猫头鹰不时发出"嗯——嗯"的叫声。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极度的失望。学校有一位民办教师叫王朝旺,他家离校园只有300多米。一天,放学后无事,我到王老师家帮忙干农  相似文献   

11.
书香悠悠     
生活中,最不能丢掉的是书本,最不能忘怀的是师恩。我真正爱上书,懂得书的珍贵,是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的;真正激励我一生,影响我人格的,是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李书香。记得在小学刚升入五年级的一天,学校里调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当时,全校的学生都拥挤着,叫嚷着,争抢着看新来的老师。因为我们这儿贫穷落后,条件艰苦,没有新老师来过,这回来了新老师,当然是学校里很新鲜、很激动人心的事了。看得出,每个学生都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班的老师。幸运得很,她成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她上第一节课时自我介绍说:“我叫李素香,这是爹娘给起的名…  相似文献   

12.
周萍 《师道》2003,(5):49-49
女儿放学一到家,就对我说:“妈妈,今天徐老师提问我的,我回答对了,她还对我笑呢。我们徐老师说过,她对你笑就是夸你。我们徐老师喜欢用表情跟我们说话。”从她兴奋的红彤彤的小脸蛋上,我能感受到,那个徐老师的笑对这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多么重要。这样的一种喜悦我似曾相识。眼前的女儿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很久以前。当我像她这般大时,心里也曾藏着这样一句话:老师,你的笑对我很重要。我是在山东郊县的一个小山村读小学的。我还记得在那个傍着山依着水的小学校里遇着的第一位老师。她姓孙,叫什么名不知道。那个时候,老师的名字在我…  相似文献   

13.
我是在山东郊县的一个小山村里读的小学。山村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我一直记得在那个小学校里遇着的第一位老师,她姓孙。孙老师,齐耳的短发,眉宇间有一颗黑痣,年轻的脸上总挂着笑,很清新很温柔的笑,像春天开满山坡的野花,像夏日抚上脸颊的山风。我第一次见孙老师,躲在爸爸的后面不敢出来,孙老师绕到我面前时,我抬眼飞快地看了她一下,我看见她两边微微上翘的嘴角,真像是躺在夜空里弯弯的月牙,这样温柔的笑让我心中莫名地升起了一种喜悦:这个老师喜欢我。然后我听见她的声音,像山涧叮咚流淌的清泉:这个女娃的眼睛怎么这么亮?…  相似文献   

14.
南风与北风     
一天中午,我在办公室看书,忽然听见初一某班的班长向班主任王老师报告,说有两位男生打架,王老师就叫班长把两位学生带到办公室来处理。不一会儿,打架的两位同学被班长带到了办公室。只见两人眼青脸肿,一身泥巴。王老师一见是班上的两名后进生,不由得火冒三丈,把他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学校的规章制度说到中学生守则,从打架的危害说到违法乱纪的后果,暴雨倾盆,但收效不大,打架的双方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都把责任推给对方,没有一点儿悔悟认错的表现。问题处理没有结果,上课的铃声又响了。王老师要去上数学课,只好把这两名学生…  相似文献   

15.
"预报"成功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再美丽的石头,不经过锲而不舍的精心雕琢,也成不了伟大的艺术品。同样,天分再高的学生,倘若没有教育者的精心引导,聪明才智或许只会永远地沉睡在他们的心底。我们的学校里到处都是“美丽的石头”,可是在有些老师们眼中,他们并没有被看作潜在的“艺术品”,更没有被精心加工和雕琢。看来,教育缺少的往往不是“艺术”的“原材料”,而是教育者艺术的眼光和艺术的技巧。有这样一则故事: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村里有一所小学叫姜村小学。20多年前,这所小学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原是一位大学…  相似文献   

16.
1980年8月,我以2分之差高考落榜,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山沟沂水县泉庄乡西棋盘村。这是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当时20户人家5个自然村,总共200多口人。说起西棋盘,在当地有这么一句民谣:“西棋盘,石头多,缺水缺钱缺老婆。”那一年的人均收入只有60元钱,光棍汉几十个。村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距离县城70多里,四面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崮,出山的大路只有一条,在村子东南方向的一个山口上。  相似文献   

17.
崔永元 《师道》2003,(3):48-49
我和姓王的老师有缘,从小到大,遇到一批。上学,第一个老师就姓王,女教师。那时全家被疏散到农村,学校大多是农家子弟,动作大,嗓门高,天性自由,老师管起来很不易。他们一折腾,我就成了骆驼群里的绵羊,显出来了。我想王老师对我的偏爱完全是因为我貌似忠厚。不是不想淘,实在是身体条件不好。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但当时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3年,弹指间过去了。一辆卡车拉着我们全家进了城,…  相似文献   

18.
升旗,升旗     
《家教世界》2011,(11):9-9
红旗村里有个红旗小学,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和一个已年过半百的王老师。这学期,红旗小学新来了一名支教老师,叫大刚,年轻帅气。但他是被调配过来的,未见他有多高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相似文献   

20.
凤凰     
去凤凰,大约是两年前了. 从凤凰去山上的村子,先坐汽车,然后村里的龙老师骑摩托车来接我们,最后再步行一段.龙老师说,他们平时上山下山都是靠步行,要走5个小时,去外面上学的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通常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一百块钱.记不清是叫拉忍村还是蜡人村.村子里很安静,穿过房屋之间的小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偶尔碰到一条狗停下来看着人,狗不叫,鸡也不叫.房子是木结构,夯土墙,时间久了有点歪歪扭扭,屋里有潮湿发霉的木头气息.房顶铺茅草,长了些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