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彩虹 《小学生》2012,(12):49-49
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音乐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一种由内需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体验,感受音乐的产生,感受音乐的内涵,从而才会真正学会享受音乐。因此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  相似文献   

2.
学生学习数学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亲身体验过的数学知识很容易转化为数学技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1+1=2,那么学生形成的就是间接经验;而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来得出1+1=2,学生获取的就是直接经验,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体验学习.但是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调的是让学生模仿,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来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体验.这些知识与技能很难在学生心中扎根,于是课堂教学就限人反复、机械的训练当中.所以,我们要提倡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3.
所谓体验是人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美术课程标准多次提及"体验",美术课的体验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美术新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通过情感体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都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摘     
教育文摘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掌握前人留下来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  相似文献   

5.
高爱平 《语文天地》2012,(11):26-27
“体验”心理活动是由感受、联想、理解、领悟、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在体验过程中,主体以已有的心理结构和经历去感受和理解事物,发现事物和自我之间的关联,由此产生深刻的领悟和丰富的联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好体验型课堂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知能力,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6.
李争艳 《语文天地》2012,(21):26-27
"体验"心理活动是由感受、联想、理解、领悟、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在体验过程中,主体以已有的心理结构和经历去感受和理解事物,发现事物和自我之间的关联,由此产生深刻的领悟和丰富的联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好体验型课堂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知能力,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体验是人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美术课程标准多次提及"体验",美术课的体验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美术新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通过情感体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都会得到提高,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8.
体验的生成与体验型阅读教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一共有16处,几乎分布在“课标”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这需要对体验的生成及体验型教学的构建有个清晰的认识。一、体验生成的心理分析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情感、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它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其过程为…  相似文献   

9.
顾晓红 《考试周刊》2009,(21):36-36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体验性的小学教学“把学生看成人”,“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语言学习时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  相似文献   

10.
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是机械接受文本(课本、教参)、他人(老师、同学)观点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生成自己新的体验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体验”与“独特体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体验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别人无法替代。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正物理是一门以理解为主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起来相对比较吃力,究其原因关键是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氛围不够。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则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这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获得,而直接经验则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感悟和体验。由于物理课堂实验受到实验标准及时间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验训练。课  相似文献   

12.
体验是教育和成功的基础。体验这种心理活动需要与主体的情感、态度、想象、理解、感悟等心理功能密切联系。主体通过体验发现事物与自我内在的联系,融入自己的情感,产生深刻的领悟。体验性学习符合当代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点,把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指人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它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我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为例,说说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赵龙 《青年教师》2006,(6):26-27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语文白寻过程无疑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但体验更需要以“学生自己的需要”、以“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意义产生的本源。体验教学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体验教学促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里,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建构。而要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的经验里,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学生经历了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实现意义建构,而且还有利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贺芬 《教育评论》2014,(3):108-110
体验教学法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或相关原始材料进行内省体察,以使其得到知情意行各方面发展的手段或方式的总和。运用此法符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等现代教学规律。体验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指其为实现《教育学》课程目标而进行的具体实施形式以及方案集合。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体验教学法可以通过经典阅读、视频欣赏、平时检测、亲身实践等形式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一、体验、体验教学、德育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体验在心理学中的一般意义是指一种由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与主体的情感、态度、想像、直觉、理解、感悟等心理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以存在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