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8):2+129-130
"树和谐之理,圆师生之梦"是松淡一中的办学理念。树和谐之理、就是树立"和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和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校之间、教与学之间、学科之间的和谐,学生身、心、智的全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谐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课堂教学因关注细节而和谐,因追求和谐而精彩。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追求和谐教育之真,践行和谐教育之善,注重教师的教态、眼神、表情、手势和教位等五方面教学细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才能成就和谐教育之美,提升课堂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本意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引申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描述;《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今日,则音韵和谐";古希腊哲人也曾有过生动的比喻:"音乐之和谐,乃五声七音之辅济,而非单调同声之专一."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以自然和谐为中心,自然和谐是老子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然和谐的本原是大道,<道德经>之"道"是确立道学文化和谐体系的内核.老子述"道"的本原和谐在<道德经>中主要有:生成和谐、品质和谐、构造和谐、内涵和谐、功能和谐等方面,是构成老子和谐理论的内在基础和宇宙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之道,主要体现在"归根曰静"的心理和谐指导原则,"无为"至天下治的心理和谐通达之道,返朴归真的心理和谐价值旨归,心无所待的精神绝对逍遥境界以及心理和谐理想人格化身——"至人"。这些宝贵的心理和谐之道对于我们培养心理和谐人格,实现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沉 《滁州学院学报》2007,9(5):25-26,62
《受戒》的"和谐"之美,首先表现于文本"和谐"的美学追求,其次为文本彰显出"和谐"的生存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振奋和奋斗的政治主题。壮族伦理道德传统悠久而影响深远,其和谐伦理追求蕴含着构建和谐家庭、增强民族团结、协调社会矛盾等时代意义和价值,为实现"家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之和谐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代和谐职业人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制器"的冲动与"育人"关怀不足为背景之域,以内涵维度为人文之基,以关系维度为内容之联,面向人、职业人、和谐、发展等关键内涵的"和合"一体与未来方向,应该成为我国"重才轻人"取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变革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之奇,感受到数学之趣。因为和谐课堂的基石需要的是"融和",和谐课堂的条件是"激趣",和谐课堂的核心是"主动",和谐课堂的目的是"发展"。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抓住融和、激趣、主动、发展四要素,就抓住了高效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俊 《教书育人》2007,(6):42-43
有效营造和谐的学校管理之境,首先需要避免两种错误的认识.一为"有序"就是和谐.以为达到了"有序"便就有了和谐."有序"虽是和谐的特征之一,但绝不可以替代和谐.因为"有序"可能过于理性,却损伤了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4.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之灵魂,和谐校园文化是指构成校园文化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状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内在要求。要以"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相处和谐自然,师生能共同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并通过和谐之美陶冶学生情操的课堂学习氛围。笔者认为和谐课堂的"源头活水"就是教师对学生满含爱意。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之魂,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宁波市宝韵幼儿园深入开展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和美"之魂所衍生的"和谐与共赢"理念渗透到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层面,并从和谐创新的管理文化、和雅生态的环境文化、和悦共赢的教学文化、和谐共生的班级文化、和谐欢乐的家园文化等方面多维度地建构强大的文化场,从而形成了全员认同的、底色与特色兼备的和美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和谐语境与德育的关系 "和谐"一词缘于<管子·兵法>中的解释:"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辑.""畜"在古汉语中作"积储"解,"辑"作"和睦"解.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每一种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和谐文化。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即观念文化出发,和谐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法治观念、公平观念、诚信观念、美德意识四个方面。建构和谐文化的三个基本途径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复兴我国传统中的"和"文化意识,延续"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致力于建设"和美课堂",丰富学生的"七彩童年"。"和美课堂"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与成长的场所,促进教师与学生、主体与环境、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和谐统一。该校追求教学内容结构之美、设计开放之美、资源生成之美及生命涌动活力之美,建设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