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外部影响因素是美国,中美关系问题是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否会引发中美两国间的经济冲突、军事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是否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的崛起不是要挑战世界头号大国,不是要成为新的霸权,而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负责任、建设性的大国。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国内外环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和平崛起”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和平崛起”既是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定位,又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郑重承诺?在崛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会给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什么影响?在实现“和平崛起”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当代青年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本刊于4月14日特邀几位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方世界从19世纪末期盛行的黄祸论到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威胁论及上世纪末中国崩溃论的反华言论的演变,给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威胁,原因就是敌视中国的发展进步。研究分析造成上述言论的原因、历史背景及其危害,以及如何应对西方世界对我国的歪曲报道,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崛起对人类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崛起不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与破坏,也不威胁或损害他国的利益,而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不断推进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合作与互利共赢,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海洋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家间政治利益争夺的集中地,21世纪的海洋开发与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越来越多。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也面临与多个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岛屿、岛礁争端,其中,中韩苏岩礁争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问题。这些海洋争端在吸引世界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国的介入;同时,与中国有海洋争端的国家也出现了联合的趋势,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都是巨大的挑战。本文以中韩苏岩礁争端为例分析了海洋争端与中国和平崛起,认为海洋争端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新思想,是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人在继承、坚持我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时代创新的理论结果。但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征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和挑战,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符合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崛起,打破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统治世界的局面,从此,美国步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并从中不断发展,最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同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所带来的是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信息资源的大力发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和目标.在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同时,音乐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真总结我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新思想,是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人在继承、坚持我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时代创新的理论结果。但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征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和挑战,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符合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中国、印度、日本文化在 2 0世纪复兴成就的描述 ,证明亚洲的崛起是 2 0世纪国际政治史、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显示了古老东方文化在回应西方文化挑战时实现创造性演变的力量 ,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模式论”为时尚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论"说法的兴起,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所处世界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但根据中国目前发展现状,"中国模式"还没有完全成型,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模式论"的成型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为国内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更好地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两个重要指导原则和基本思路。新时期中国更加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努力改善同各国的关系;开始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其对外战略更加务实、更加灵活;战略重点更加突出,层次感更强。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并在这一重要舞台上不断取得成果,尤其是已过去的2006年,更被誉之为中国的“多边外交年“。本文重点论述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一中国多边外交的成功模式,并认为随之成功发展,中国会越来越积极地发展多边外交,为保障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many cities in China speed up the pace to cope with the world's development in many different ways,one of which is to set up bilingual public signs.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with great significance,is a crosscultural activity.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has been attracted considerable public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度是全球保险业遭受巨灾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飓风、洪水和恐怖袭击等巨灾风险给许多国家社会带来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同时又是个农业大国,巨灾风险在我国的暴露情况十分严重;然而,我国的保险制度尚在建立之初,保险体系尚未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农业保险发展阻碍重重;巨灾风险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巨灾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多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组织模式和运营经验,除了通过保险/再保险市场的运作外,由于巨灾风险的特点,一般都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形成了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以及交叉运作等运作模式;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巨灾保险的经验在我国推进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深刻论证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与措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的理论的贡献,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 ,结合当今世界各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及中国国情提出的发展战略。本文从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邓小平对马克思、毛泽东科教思想的发展与贡献等方面来研究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朱虹 《江苏高教》2020,(1):64-7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追求留学生数量增长成为许多高校的重要目标。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响应,中国留学生来源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很多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质量也有所提升,留学生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目前的状态看,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同传统留学目的地强国相比,还处于规模扩张和质量不高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留学生教育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需要客观分析传统留学目的地强国的成功做法,探讨留学招生方法、筛选机制、教育资源、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明晰中国留学生教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八个理念误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看待这些理念问题的想法,希望有助于人们纠正错误认识,形成重要共识,进而对我国在21世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有一个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不断扩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在中国的高校中一个新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何解决日益突显的结构矛盾,是摆在学生自己、学生家庭、高校、社会的现实难题。针对上述情况,国家、政府、社会、高校等都积极不断探索并完善相应的救助制度和政策,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从高校视野对贫困大学生救助模式进行研究,以完善中国高校对贫困大学生救助模式提出一些对策性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