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哥伦拜恩中学发生校园枪击事件后,引发了美国公立中小学安全措施的变革,十年来,其主要标志是增加了可视的安全措施.丈章介绍了学校采取的可视安全措施种类、分析了安全措施变革动力与采取这些措施后的成效、美国公立中小学安全措施变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高文应 《华章》2008,(19):49-49
"9.11"事件是美国两伊政策的分界点:"9.11"事件前,在战略上,美国对两伊主要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在政策的选择上,实行有限介入,并保持谨慎而节制."9.11"事件后,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区均势战略,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在政策选择上突出强调军事上的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3.
高文应 《华章》2008,(20):49-49
"9.11"事件是美国两伊政策的分界点:"9.11"事件前,在战略上,美国对两伊主要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在政策的选择上,实行有限介入,并保持谨慎而节制."9.11"事件后,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区均势战略,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在政策选择上突出强调军事上的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激发了美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但战争和危机期间民族情绪的高涨会随着战争的延长或危机的消退而逐渐减弱,因此,美国的国家认同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为了强化国家认同,“9·11”事件后,联邦政府因势利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政策、颁布法规、资助项目等)来加强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1968年发生在美朝之间的"普韦布洛号"事件在东北亚地区制造了紧张局面,苏联对该事件采取了看似矛盾的政策,实则不然。美国最初认为,苏联与"普韦布洛号"事件密切相关,但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很快改变了对苏联的这种看法。危机的和平解决取决于美苏双方存在着共同的政策底线。  相似文献   

6.
依据有关资料后 ,对作为美国最重要盟国之一的土耳其在“9· 1 1”事件后所采取的反恐措施和进行的反恐斗争的背景和应对之策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里根是与国际恐怖主义打交道最多的美国总统之一 ,里根政府在与恐怖分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对后续政府的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里根政府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在 1 983年贝鲁特恐怖事件、1 985年黎巴嫩劫机事件、1 986年轰炸利比亚等重大事件中所采取的政策及其行为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现政府对 9·1 1事件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确是值得经历了多次突发性事件的当代青年学生认真反思的问题。今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以导弹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造成了我馆毁人亡的恶性事件。事件发生后,广大爱国青年学生满怀义愤走上街头,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野蛮暴行。冷静回忆抗议活动初期的情形,不难发现在游行队伍及其他一些文字性材料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如“拒绝美货”等非理性言论。怎样才能使青年学生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能够给予科学的判断和采取适宜的应对态度呢?正确判断突发性事件,是青年学生理智地应对事件…  相似文献   

9.
石艳芳 《历史学习》2006,(10):35-36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紧接着,法国也借口“马神甫”事件,派军队与英国联合出兵。战前曾表示与英法行动一致的美国却在战争开始后打出中立的旗帜,不参与对华军事行动,但在外交上同英、法相呼应。美国在战争中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这个世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发生一次危机,在维持经济运行的能源家族中,最先作出反应的总是石油。9·11事件后,人们担心美国采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