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林阿虹 《中国德育》2014,(22):56-57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让幼儿在思想、行为、品德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影响,培养幼儿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建构和提升自己的价值理解、情感体验和品德行为,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因此,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全员参与、全面营造、全景融入,才能有效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形成热爱祖国、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个人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社会道德文化个体化的产物;个人品德建设是指以不断提高个人品德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实践活动。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又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四德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民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一些道德困境,通过从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社会人文关爱方面对其道德困境进行根源性分析。最后,以人文精神的视角提出加强农民工道德建设的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4.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道德基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道德系统不仅包括评价道德水平的道德形式,而且也包括界定道德范畴的道德内容。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传统道德心理研究重视道德形式,忽视情绪因素,未能充分揭示道德判断规律;忽视道德情感与行为,未能系统描述个体道德全貌;忽略文化多样性,反映出有限的道德内容观。随着多学科的发展与交流,新综合取向的道德基础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道德具有先天性、可塑性、直觉性和多元性四个基本特征,包含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洁净/堕落五元道德内容,后新增自由/压迫共六大道德内容。基于该理论的应用研究,涉及个体心理特征与多元道德内容的关系、不同群体道德内容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道德内容差异性对个体态度的预测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不同道德内容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交互影响,以及多元道德内容基础上的个体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7.
关爱教育是以个体或群体的情感体验与关爱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对于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在实施关爱教育中应增强体验性,引发学生道德感悟;增强渗透性,挖掘学科情感元素;增强生活性,回归儿童现实世界;增强浸润性,营建关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德国道德教育从宗教、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实施,其方法具有全面性、渗透性和合力性,整体强化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统一发展。通过学校课堂讨论法、家庭会议法等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通过宗教仪式、参观活动、父母榜样示范等方法,提高感染、熏陶和陶冶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情操;通过实践活动、行为锻炼、劳动等各种方法,历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养成道德品质。这些对我国探索提升道德教育效果之路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般认为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观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的关于道德概念、命题和规则等 ,主要包括集体、真诚、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导和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可以看出 ,无论从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个体道德境界表征了道德个体的道德觉悟程度、道德品质状况和情操水平,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道德个体应该在社会提供的现有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地域文化的区域性和亲缘性使生活在本区域中的幼儿更容易对当地文化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幼儿德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德育的主要途径:利用地域文化课程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和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利用地域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和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利用地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习惯,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职业道德是工作中协调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是在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对教师而言,职业道德是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的目标指向与个体的职业效率和职业成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实践的层面上探讨了德育得以有效推行和发展的现实路径:一是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二是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三是营造自然、和谐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自然的状态下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责任是一种基础性道德品质,责任意味着担当。个体道德责任的生成及其实现依赖于外生动力机制和内生动力机制。高校应从重建责任主体、尊重关爱学生、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层次递进等方面开展责任担当教育。  相似文献   

16.
霍夫曼的道德移情及其功能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移情发展水平.指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移情倾向可以加强个体具有的公正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唤起的移情可激活道德原则,而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动机,进而决定了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阐述社会公德的特征、层次 ,引入人们正确看待社会公德缺乏现象 ,强调个体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道德取向的重要性 ,倡导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由于过去道德教育的错位和目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从社会主体文化建设、个体道德人格建设和道德行为规范等几个方面着手校正.  相似文献   

19.
姚国安 《文教资料》2008,(31):122-123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如何加强中学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我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对学生加强道德知识的教育,第二要对学生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第三要对学生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道德人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影响力等的综合体现.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等社会实践为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社会实践为道德人格心理的建构提供了土壤;实践加深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实践理性是道德人格形成的道德意志的重要环节;实践反思后形成自律精神是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