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时教学”的局限性“课时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它把教材内容分为若干课时,以课时为单位,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它的特点是以课时为单位分割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任务单纯、具体,便于实施。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课时教学”的指导思想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 首先,不利于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处理教材。中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内部互相联系的系统,对于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缺乏明确的认识,教学就会顾此失彼,形成漏洞。“课时教学”也要求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介绍“单元—课时”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为例,解读课时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讲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就一篇新课而言,第一课时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轻第一课时、重第二课时的现象。造成了第一课时结构呆板、内容单调、效率不高;第二课时内容多、形式复杂、师生负担重的偏颇。渠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组为改变这一现状,历经六年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五步教学法”。该教法的五个程序前铺垫、后延伸,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这里刊载《讲读课文第一课时“五步教学法”简介》及教学设计,旨在引起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的“黄金时间”,精心设计和安排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讲读课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4.
课时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有了课时目标的准确定位,才有课堂教学的“智慧”绽放. 结合教研室的教学视导,我对“课时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5.
<正>诸多实践表明,空谈单元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只谈课时教学也是片面的,而有意义又有可操性的做法就是将单元与课时结合起来思考、实践。将“单元”与“课时”结合起来思考、实践,是师与生、教与学的内在诉求,也是历史学习从“碎片式”走向“结构化”的必然之路。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课时教学研究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实践中如何实现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的有效对接,直接关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提出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贯彻落实,影响历史学科知识从“碎片化”向“结构化”的转变。笔者试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为例,探讨单元整体视域下课时教学的实践路径,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 :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上得好坏 ,也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 ,教师认真上好了语文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就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语文意识。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研究人员更要重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然而 ,近些年来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被忽视了 ,从上至下 ,从全国各地的“赛课”、“教研课”、“示范课”等等看来 ,绝大多数是课文的第二课时 ,即分析课。似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得好不好 ,不那么重…  相似文献   

7.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从课时走向单元,以“大观念”析“单元内容”,以“单元内容”理“研究路径”,以“单元教学”明“单元目标”.在此基础上从单元走向课时,在单元教学视角下明确课时设计思路、课时教学目标,并落实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整体设计、分布实施.  相似文献   

8.
教材中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是通过5个例题逐步介绍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一课时要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小教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课时要教学“整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乘数比1小的时候乘得的积比被乘数小”。第三课时为练习课。第四课时要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样数学的优点是: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但问题是:每节新课的知识点多,难理解,容易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9.
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为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规范了方向.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课时教学目标的实施呢?笔者认为:在课时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要做到紧扣课时知识点.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变,使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达到课时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正>单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单位,单元整合教学形式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单元整合并非是单一地将多课时内容放在一节课里,也可以是将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分解成多课时,让学习更深入。1/2里有3个桃应出现在学生对分数的“量”和“率”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后,比较分数“量”和“率”的课时中。下面我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许多纷繁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中,以及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2.
案例     
此教学案例用于初二年级数学教学,共6个课时,其中涉及了“有理数和无理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三角函数”“三角形的判定”“方差”“常量与变量”“两直线平行”等8方面内容。各课时分别沿着第一课时提出的8个方面往下讲。当某个方面的内容讲完后,可另换新的内容。内容的个数不一定是8个,可根据学生情况予以增减。  相似文献   

13.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以知识点为载体,以课时为组织单位的“课时教学”遮蔽了知识、思维和学习的生长样态。立足单元整体视角的“单元教学”具有“高观点”统领、“思想性”驾驭、“结构化”关联的内涵特征,通过单元、学情和教学分析的实施路径,可以实现对散点化、碎片化、孤立化的“课时教学”的超越,打开学生数学思维生长的新空间,形成数学教学的高格局、大气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化学课堂教学“重负低效”现状及成因,结合课时教学目标分析,阐述教学目标对教与学行为的指向、导引与监控作用;只有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阶段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适切的课时教学目标,并发挥课时目标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才能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学基本功“说课”举例柳州市教科所骆显仁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一组)是“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例题和一个练习,用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例1,第二课时教学例2,第三课时综合练习。一、说教材本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明确课时教学目标的意义课时教学目标就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是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针,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尺子。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要受课时教学目标的控制。有了目标,就不会“无的放矢”。因此,明确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头等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站在环形跑道起跑线上的选手,在“啪”的一声枪响后,原本都应该围绕环形跑道前进的,结果是大家都溜出跑道,四散奔跑。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的,每一课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我们的常...  相似文献   

19.
对数学学习而言,“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段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单元教学目标”既是“学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又为落实“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教学目标要做到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判断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参照系。  相似文献   

20.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