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这第一任老师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优势。作为一个教师,如何与家长相处,并最大程度地获得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这是一门艺术。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家访活动,老师走向学生家庭,与家长促膝交谈,及时反映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沟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更离不开学校。本文着重论述了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关注孩子言行,及时与家长联系;信任、尊重家长;把握好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让老师与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下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3.
教化权力是家庭和学校天然拥有的客观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可转变为家长、老师对孩子专制的横暴权力.也可转变为与孩子意愿一致的同意权力。教化权力转变方向的判断标准不在于教育的形式,而是是否充分考虑和尊重了孩子的意志表达,孩子是否能接受家长和老师的好意。教化权力转变为同意权力的途径可归纳为“尊重”、“沟通”、“反思”、“调整”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正>“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成了谁的事情?诚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教书育人是学校老师的本职工作,但教育不仅仅在学校开展。家,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里、在家庭情境中家长对孩子的培育与引导。家庭教育,应是以良正家风塑造孩子品格,应是以书墨飘香浸润孩子心灵,应是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进而春风化雨,涵养孩子性情。正因如此,“双减”政策给了家庭教育一个机会,使孩子更有可能成就一个“全人”。  相似文献   

5.
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家庭和学校就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很多无用功。在家校共育方面,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搜集了一些老师对家长的建议和期望: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参加了一所小学举办的座谈会。老师、家长、教育专家三方坐在一起讨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协调配合的问题。其间,老师们大多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让学校教育的成果能在家庭得到巩固;而家长则大多希望学校能更多地提供与老师沟通的机会,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配合学校共弼教育好孩子。看起来两者的  相似文献   

7.
张国安 《湖北教育》2004,(12):61-61
孩子从哇哇落地,家长就不可推卸地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自然也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鲁迅曾这样定义过家长的责任:父母对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家长担负着繁忙工作以外的养子、教子的双重任务。作家长难,难就难在时时处处都要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进行“心灵的旅行”,通过平  相似文献   

8.
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取得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并形成教育合力,常采取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方式。按理说,家长会使家长和孩子的科任老师齐聚一堂,家长既可以对学校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动态有个大概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袁明明 《云南教育》2009,(10):42-4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很多家长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和学校。要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就要求教师在加强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来,打造一支家校合一的优秀教育团队。  相似文献   

10.
做教师的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不认真做作业,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老师,孩子根本不听我的,您帮我多管管”。显然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学校就是管学习的地方,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任务。其实,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唱响德育教育的“同一首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教育,有意无意的陷入教育误区。譬如好哭好闹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一耍赖,家长就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吓唬孩子:“再哭,再哭喊医生来打针”。孩子知道打针的滋味,不敢再哭闹了。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埋下了“怕医生怕打针”的病根。春天来了,学校为了预防传染病,决定对幼儿注射脑膜炎、腮腺炎疫苗。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打针,幼儿园老师鼓励儿童:“打针不疼,比比看谁最勇敢”。孩子有心病,就不相信老师的话,结果医生还没有开始打针,教室就哭成了一片。  相似文献   

12.
半山 《甘肃教育》2014,(1):15-15
正众所周知,"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它一方面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馈孩子在家表现,从而实现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校讯通的出现,有其现实意义。当前,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法与老师很好地沟通,老师也因为工作量大等原因,无法客观、全面地给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业、思想、心理和情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父母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科学的教育孩子,家长又怎样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的重任呢?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各位家长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于是"家庭教育"自然成了教育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学校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会接二连三地提出诸多质疑。在美国的家庭中,许多家长问放学后的孩子的第一问话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事而提不出质疑的话,将会受到家长的严加批评。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很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委托--美国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情况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十分重视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积极参与,他们把家长的参与看作是孩子委托给父母的一种使命和责任。联邦政府推出了家长参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首要计划”和“先行计划”等项目。地方政府也通过一系列家校合作项目及其典型示例研究,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家长对儿童早期学校教育的参与,不仅反映了美国的教育管理化传统,标示了其学校管理民主化和开放化的特色,而且也代表了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然而和学生们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他们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通过童谣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而且还对学校、老师表示不满时,就表现出忐忑不安。另外,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一尘不染,接受纯净式教育,对于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又缺乏足够了解,…  相似文献   

18.
当一年级新生家长带孩子到校注册时,我们可给家长一封信。信中说明孩子从家庭到学校,从“以玩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需要有个过程。希望家长在孩子入学前,配合老师做一些工作,并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1.请教给孩子生活自理。2.请教育孩子与他人相处要有正确态度。如尊老爱幼,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不打闹,不随意发脾气。3.请协助学校培养孩子具有先人后己、诚实、勇敢的好品质,教育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关心别人,分清是非,不说谎话,举止大方。4.请教给孩子写姓名,写1—10阿拉伯数字,练习数数儿等等。 这封给家长的信就是把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帮助一年级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  相似文献   

19.
丹桂飘香的日子,《好家长》下旬刊·新教育九月号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搭建家庭与学校互通的平台,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携手并进,是我们一直的努力与企盼。目前,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学生最听老师的话”。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的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这种完全依赖于学校的脱节教育,是造成孩子学业不精、人格不全、道德迷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在教学理念的定位上,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 ,孩子的道德成长受学校影响占 2 0 % ,受家庭、社会影响占 70~ 80 %。家长、老师的愿望是一样的 ,但由于家庭教育受家长水平、素质修养的限制 ,致使某些家庭的教育不能与学校保持一致 ,结果两天的家庭生活将五天学校教育否定 ,导致了“5 2 =0”。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表现最严重 ,中学也仍然存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讲到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时 ,曾把儿童比做大理石 ,把教师和家长比做雕塑家。他说 ,把这块大理石雕塑成一座雕像的有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 ,学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