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辉 《考试周刊》2012,(73):56-5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痛中之痛”。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然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但作文教学显然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制高点”,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占领了这个“制高点”,语文教学便有可能一举成功,从而告别“无效或低效”。初中作文教学应如何寻求突破点,增强作文教学效果呢?在这里我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王想龙 《现代教学》2011,(12):31-32
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部分学生和教师抛开对作文“本真”的追求,抛开对社会生活的体悟,挖空心思在作文形式上“翻新”,以致把作文搞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字游戏”,走进了作文教学的误区,造成作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了作文教学这一关,即可抓住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关键在哪儿呢?就在施教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投入的冲动;有了迫切的投入才会有成功的憧憬;成功的喜悦,即可荡除畏葸的写作心态,激起写作的强烈欲望。现今,中学生作文现状令人堪忧,课余饭后几个学生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一说到作文却都变得哑口无言“,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捉笔杆而伤心,数瓦沟而掉泪”。奇怪的是学生往来的书信中经常出现一些文质兼美的语段。为什么会出现如…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创新的重要方面是作文,作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惑,教师自己要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困惑,要把生活的泉水引入学生作文的园田,这样使作文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 ,作文教学的现状依然堪忧。学生害怕、厌倦写作 ,老师怕改、烦改学生习作的现象随处可见 ,作文教学低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从作文教学的投入、作文的教法和评价、写作的积累等几个方面 ,提出目前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以供同仁们参考。一、加大作文教学的投入中学生现有的趋读畏写、重读轻写 ,与写作训练不足是有直接关系的。众所周知 ,写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只有多写多练。正如欧阳修所说 :“惟勤读书而为之 ,自工。”著名教育家张中行先生也认为“作文除了多读多写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  相似文献   

6.
师忠文 《文教资料》2010,(30):79-80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作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直被“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困扰.作文教学成了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的老大难问题。语文教师应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批改往往是我们语文教学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极少参与,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与我们新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我们应该让作文的批改也加入改革的行列,作文的批改要让师生互动起来,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通过摸索,我觉得应该这样做:一、做好“互动”准备l、动员。从作文批改,尤其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引导学生明白“互动”的必要性;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作文批改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张为中 《考试周刊》2011,(59):63-63
在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公认的难点,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和实际成效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性,呈现出“高投入低回报”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对作文写作技巧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写作能力提升不快。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全面有效地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常听许多老师说,作文是不可教的,要靠学生自己“悟”,只有极少数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的确,作文难教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它是一件费时长、投入多、收效微的艰苦工作。但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教,学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学作文,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作文指导的教辅资料满天飞,老师也常给学生点拨传授技巧,但是学生却不买账,有的学生甚至“谈文色变”,厌恶作文,恐惧作文。  相似文献   

11.
常听许多教师说,作文是不可教的,要靠学生自己去“悟”,只有极少数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的确,作文难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它是一件费时长、投入多、收效微的艰苦工作。但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作文批改上投入最大的工作量,而学生也为各种练笔绞尽脑汁。为什么努力的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每况愈下呢?我认为,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三大病根。一、主体性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而只是成为一种教学时髦,因而作文教学中宣称的主体性教育是“伪主体”教育。“伪主体”不仅指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误解,也不仅指教师对写作弱势群体的“弱视”,更是指学生内在精神即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环节,又是“学以致用”的综合反映。正因如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并不断地进行种种探索性的作文教学改革。如何高效、快速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认为,应按以下三步走:  相似文献   

14.
潘富民 《文教资料》2005,(28):189-190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语文教材调整和修改愈加频繁,新教材明显加强了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新课标中的作文要求更是一改往日“文从字顺的表达”而变为“有创新的表达”。在所有写作方式中,片段练习是最迅速、最有效、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它是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它可以直接沟通“生活积累”与“作文写作”,降低作文的难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片段练习极其贴近生活,写出来的习作富有生活的质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表达兴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初级作文理念并积极投入作文的实践创作。一、片…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笔者把陶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用于指导作文教学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师生的“高投入、低收效”的问题,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现状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也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的难题,即“投入多,收效少”。 教师那些不厌其烦的批改讲评,单调乏味,劳神劳力,学生也不感兴趣。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每学期按两个班一百多学生,作十次大作文来计算,要批改一千余篇作文。在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从事农村教学的我,身边的大部分学生(甚至更大范围的小学生),他们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缺少感情。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情感投入。他们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没有注意生活中的“匆匆瞬间”,自然难以“情动而辞发”。“情动”是认识问题。提高认识,培养情感则是作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就得特别加强乡土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山、水、草、木,深入观察和认识农村的风土人情、生活、劳动习惯等,从而找到写作素材。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浅谈几点看法。一、切实加强“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针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向,作文教学十要诀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作文动机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变“害怕写”为“喜欢写”,可以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但在目前教学中它却成为一块软肋,难以拿捏。有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是高投入,低产出,事倍功半;有的认为学生作文水平完全靠学生自身的先天因素;还有的则认为完全靠运气,碰到易写的题目就得高分,否则“,待宰”。基于这些认识,一些教师不肯动脑筋去探究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用四步完成教学任务,即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完成作文,教师批改评分,教师读几篇较好的习作。这种做法实质是作文教学中的“不作为”,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仔细推敲一下,四步教学并末能真正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最关键的一步被忽视了,那就…  相似文献   

20.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才能突破这一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放”、“深”、“聚”是初中作文教学三个阶段注重的三个侧重点。初一的“放”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营构作文教学的融洽气氛;初二的“深”是在“放”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与作文的水平;初三的“聚”是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全面总结,而“放”、“深”、“聚”都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