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网络写作的特征 (一)自由平等——“编辑死了”在互联网流行这样一句话:“在网上,编辑死了。”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编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他往往决定着写作的文字结果是否能进入传播的渠道。编辑其实代表了一类人如传媒负责人和政府主管的意志,代表他们发放文字产品进入大众传播的许可证。  相似文献   
2.
主体缺失、主体发现和交互主体性建构是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的三个阶段.而交互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中,赵群筠无疑是最受瞩目的明星教师之一.这里面原因很多,但在我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时尚.无论从外表到内在,赵群筠老师都是一个相当时尚的人.  相似文献   
4.
百年语文写作教材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改革以写作知识的学科化为中心;第二次改革以写作教材知识的科学化为中心;在第三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历史语境中把握该理念的内涵,写作教材教学化、学材化应该成为第三次教材改革的中心。写作知识的开发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也要重视呈现方式的有效性,以求文质兼美。而要真正有效地呈现科学的写作知识,使教师易教,学生乐学,关键在于写作练习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微信公众号写作属于新媒介写作,强调互动交流和图文整合。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微信公众号写作在内容与形式表达上的特质,以及学生在尝试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具体策略有:在标题讨论中深化对标题的功能和写作目的的认识;在写作展开环节强调“视界融合”的重要性;在同类范例中积极建构图文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6.
所谓专题作文讲评,就是教师针对某一次具体的作文,从中抽出典型的问题,经过分析,确定专题,然后围绕专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研究,找出作文的规律、方法。如讲评调查报告《把观点建立在可靠的数据之上》,针对学生不会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不足,我教以分析数据的方法;学生调查的数据彼此出入很大,我强调数据的真实性,使学生懂得真实是调查报告的生命;学生在罗列数据时说明烦琐、文面不美观,我又教以制作表格的常识。为需要而教学生马上就能学以致用。  专题作文讲评课有以下优点:  1.针对性强。由于每次专题的确定是基于对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7.
一、写作课堂缺少"教学"教师通过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而做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是教学的本质.②没有教师的这些努力与尝试,在课堂上发生的"活动"只能称为学生的"个人学习".  相似文献   
8.
一、写作教学重写实轻虚构所谓虚构写作,也称想象性写作,作者所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讲述的是未曾发生(包括可能发生但事实尚未发生)的事情,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的创作。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虚构写作是被轻视的一个写作类型。  相似文献   
9.
论课堂的开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要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目前,开放课堂教学虽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在面对教师的层面上开放不足,对教室“发展教师”的功能认识不足;教室成为教师的私密空间,使教学反思和教学科研难以进行,学习型组织难以建立。因此必须提倡课堂的开放,让教室之门对教师本人、同事、教育管理者、家长和专业研究人员等开放,让教室成为公共空间。沟通和交流会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促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27—30日,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全国首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课堂教学大赛。该项赛事由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语文建设》编辑部和重庆师范大学联办,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