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组成[例1]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可推断酒精的成分定含有_____和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元素。[解析]酒精燃烧是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酒精的成分里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但仅通过这一实验还不能说明一定含有氧元素,这是因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酒精的成分里是否含有氧元素,要通过准确定量燃烧实验加以确定。所以,只能推断酒精的组成中可能含有氧元素。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例2]化学方程式中,2AB2+B2→…  相似文献   

2.
对九年级化学硫在空气、氧气里燃烧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实验室、生活中寻找仪器和用品,并自制特殊玻璃棒、三脚架,设计出趣味化、综合化、绿色化、可控化的硫在空气及氧气中的燃烧实验。  相似文献   

3.
化学演示实验中经常会遇到:①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会造成污染。②空气成分的测定需要在密闭情况下完成。③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生成必须严格控制在无氧化性气体下才稳定存在……基于以上考虑,医用注射器以体积小、密封性好、体积可调节、有刻度,并与输液器配合等优点.用于做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实验,会取得良好的演示效果。一、通过磷的燃烧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目的:测空气中氧气体积占空气的1/5。实验创新:利用密闭性好的注射器密闭一定体积的空气。燃烧白磷消耗其中氧气,体积缩小的是氧气的体  相似文献   

4.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实验,也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同学们不仅要掌握实验原理,还应对实验进行拓展。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利用可燃物将空气中的氧气耗尽,使气压减小,致使水位上升,通过水位上升的刻度推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药品的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1)能在空气中燃烧,且量要足,以耗尽空气中的氧气;(2)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3)燃烧后没有其它气体生成。为满足以上条件,实验时通常选用的可燃物是红磷或白磷,而不选用木炭或硫粉。拓展思维:实验时可燃物如果选用木炭或硫粉,为使实验取得成…  相似文献   

5.
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且含量不同,对于如何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有各种方法和不同实验装置,需区别对待,认真分析。例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同学的操作步骤是:在如图装置中的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人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  相似文献   

6.
空气中氧气含量知识是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内容,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出空气中氧气含量,此内容和实验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量化认识、探究物质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几个版本的教材都运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燃烧法测定原理是:在定容密闭容器中,利用固体反应物或液体反应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耗去氧气,  相似文献   

7.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类的生存、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它。然而,直到18世纪以后,人类才逐渐测出了空气的成分。下面分析几道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题。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例1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教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生成的有毒二氧化硫气体要逸散到空气中去,造成环境污染。为减少污染,对该实验作如下改进:1.按附图安装好实验装置。2.取下集气瓶,收集满氧气,用涂有凡士林的毛玻璃片盖好。3.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放  相似文献   

9.
图1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在学习时对有些问题不能深入地理解,答题感到无从下手郾现归纳如下,以飨读者郾1郾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运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某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时不生成气体),这使容器中的压强减小,水进入容器中郾测定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郾2郾燃烧匙内的红磷是否要过量?答:红磷的用量一般比理论量多13,如果用量不足,燃烧中途停止,氧气不能全部反应而剩余,最后测得的体积就不准郾3郾能否用木炭、硫、铁丝代替红磷?答:不能用木炭、硫、铁丝代替红磷郾木炭、…  相似文献   

10.
一、放热1.凡是可燃物(如硫、磷、木炭、铝箔、细铁丝、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均有放热现象.2.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也会放热.如生石灰(CaO),浓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等溶于水时均放出大量的热.二、发光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2.镁带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均发出耀眼的白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发出耀眼的白光).三、火焰1.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硫在氧气中燃烧,则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3.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8,(Z1)
质量守衡定律,又名物质不灭定律,是最早载入化学史册的定律,它是由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各自独立发现的。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锡发生变化,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总质量,在燃烧前后并没有  相似文献   

12.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定律,理解和掌握该定律可以解决一些化学计算等问题,下面作一简单介绍。一、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增重”与“减轻”现象例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轻了。解析:木炭燃烧是木炭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木炭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所以木炭燃烧后质量减轻了。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推断物质的组成例2某物质4.6克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8.8克CO2和5.4克的H2O,下列关于物质组成说法正确的是()。A.只含C和H元…  相似文献   

13.
将少量硫放置在石棉网上,用火柴直接点燃,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然后,用注射器(25~50mL,不带针头)在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抽取氧气(教师可在课前预先准备),用此注射器向燃着的硫吹氧气流。这时,硫燃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用实验来探究该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尤其是选择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镁带的燃烧等实验,由于反应中有气体生成且逸散到空气中,或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致使探究中观察到天平失去平衡,尽管借助化学反应原理可以分析出它们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仍然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担现象不明显,不能直观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因而该内容的学习也成了一部分学生的"痛处"和"盲点".  相似文献   

15.
一、硫在氧气中燃烧按照现行初中化学(人教版)[实验1-3]进行硫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教学,则会造成讲台周围有强烈的SO2刺激性气味。这不仅直接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  相似文献   

16.
利用便携式氧气瓶、铜管等改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使铁丝燃烧时间更持久、成功率更高。利用便携式氧气瓶、12伏大容量锂电池、电热陶瓷片和透明吸嘴饮料袋等改进“硫燃烧”的实验装置,使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加热熔化、燃烧的现象明显且更易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始终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更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课标导航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的方法,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收集和检验的方法等。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4.初步认识氧化反应以及两类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5.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要点解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可燃物选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能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b.不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c.燃烧后没有其他气体生成。(2)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燃烧后生成物溅落使瓶底…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为了证实空气里的氧气所占体积百分数约为21%,现行中学化学教材设计了用燃烧红磷来测定消耗氧气体积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燃烧”概念的建立是逐步加深的。最初在做了镁、碳、磷、硫、铁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基础上,把“燃烧”说成是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其中镁、碳、磷、硫、铁和蜡烛为可燃物,氧气在这些反应中起支持燃烧的作用。当学到氢气的性质,提到氢气不仅能在氧气里燃烧,而且还能在氯气里燃烧时(H_2+Cl_2=2HCl),课本才揭示出燃烧的  相似文献   

20.
柯虹 《滁州学院学报》2001,3(4):110-110
<正>目前初中化学课中硫燃烧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大多采用铜质球冠形燃烧匙。用这种燃烧匙存在着一些不足:①一般铜质燃烧匙直径为30mm,深10mm,由于底较深,常常取较多硫时,才能观察到其在空气中燃烧的淡蓝色火焰,与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蓝紫色火焰进行对照。由于硫的取量较多,则生成二氧化硫有害气体相应增多,弥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