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1901年清政府开启了十年新政,其中以废除科举和兴办新式学堂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清末社会一系列连锁反应。安徽在新式教育兴办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学务冲突,成为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不和谐的一幕,其结果不仅使清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削弱,学堂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也使安徽的教育近代化受挫,未能产生应有效应。  相似文献   

2.
清末山东实业学堂的兴办者可分为官方和民间。官方为山东实业学堂筹集经费,并兴办实业学堂。民间不同阶层投身于实业学堂的兴办。作为兴办者,他们为山东实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4.
清末官、民广泛设置实业学堂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清末官民兴办实业学堂目的明确,特色鲜明,且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历练,逐渐向规模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羁绊严重,清末官民置办实业学堂还存在诸多弊病。研究清末实业学堂的发展历程和弊病根源,对今日职业技术学校的营建和管理有历史借鉴功效。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科举废除,兴办学堂,学堂教育就此拉开帷幕。此时的学堂教育在白话文教学方面的经验还在开辟阶段,因此产生的教育变革也催生了一大批语文教育大家,新文化运动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在写作上倡导的理念与我国传统八股写作存在巨大冲击,与今天作文教学存在相似之处,可以为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提供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蚕桑教育在清末备受重视,蚕桑学堂、蚕桑讲习所、蚕桑传习所以及设有蚕业专科的农业学堂纷纷设立,清末的蚕桑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清末蚕桑教育的兴办,为各地培养了大批懂得近代蚕桑技术的专门人才,促进了各地蚕桑新知识技术的推广和传播,推动了蚕桑业的改良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自清末高等学堂、高等专门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以来,相继经历了安徽高职高专教育的初创、衰落动荡、发展和巩固、稳步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时期。回顾安徽高职高专发展的这5个时期。以史为鉴,作出思考,将会更有效地推动安徽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代安徽高等教育开始于维新变法运动之后兴办的求是学堂,安徽高等外语教育也是在求是学堂阶段起步的,在安徽大学堂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在严复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安徽高等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在启蒙阶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起步并不晚,但由于生源、师资和资金等因素制约,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但安徽高等外语教育还是继承并发扬了历史上桐城派"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安徽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10.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1.
以清末实业政策和新教育的产生为背景,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开始兴起。铁路教育以派员留学、普通学堂开设铁路课程或附设铁路班、兴办专门的铁路学堂等形式进行。至清倾覆,包括铁路技术、铁路管理和铁路外交等学科的铁路教育体系粗略形成,最初的一批铁路人才得以培养,铁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但由于学堂隶属关系变化频仍、经费困绌、师资短缺等原因,使清末铁路教育的发展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学堂奖励出身制度是清末教育变革的产物.从其诞生伊始,新教育即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和认同危机.为鼓励兴学和就学行为,清政府对高等小学以上的学堂毕业生进行某种出身奖励.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清末以来的学风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末民初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右旗兴办的崇正学堂是百年老校,其体现了清末民初蒙古族的革新家贡桑诺尔布启发民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担任多年校长的邢致祥先生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了贡桑诺尔布的教育思想.崇正学堂为蒙古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在蒙古族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近代东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大通学堂,原名“大通师范学堂”,1905年9月(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创于浙江绍兴。这个学堂与清末废料举后办的学堂大不相同;与光复会其领导人及其骨干分子在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兴办的学校也有区别;它有自身的特点,现就个人所知简略介绍如下。首先,该校以培养军事骨干为主。学校的主要创办人徐锡麟认为:“强邻日逼,不  相似文献   

15.
近代矿业工程教育起始于清末,以出洋留学为其先声,嗣后国内多所大学堂和高等学堂相继开设矿学课程和专业。专门的矿务学堂在清末教育系统中隶属于实业教育,以1903年癸卯学制后兴办较为集中。清末矿业工程教育较明显地具有近代教育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形成了中国近代矿业工程技术队伍的第一梯队,但受限于当时的师资、学生基础和教学条件,其成效和规模均较有限。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兴办新式学堂期间,直隶各类大、中、小学堂和众多专业学堂相继开办,唯独商业学堂尚付阙如。直至1906年,直隶的商业学堂终于兴办。直隶开办商业学堂的特点是由地方商会出面操持,由于适应了客观需要,一些县、镇亦有兴办,由此使培养商业人才在传统的"学徒制"之外又增添了一个符合近代文明的培训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清末“新政”时期的教改举措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举凡旧式教育的摒弃、新型学制的颁行、教育行政的创建、教育宗旨的确定等等,无一不在这个历史时期得以实现或完形。尤其这一时期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全国范围内的纷纷涌现,表明我国教育事业真正迈上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台阶。征之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的种种变革,这一兴办新式学堂发展新式教育所取得的进步及其意义,值得后人肯定和注意。然而,这一时期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的新式学堂,其赖以生立的时代土壤,却是一种极端困弊的社会经济。有鉴于此,探识和总  相似文献   

18.
清末,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提倡新教育。在此精神鼓励下,阜阳知县刘昌彝率先于光绪31年(1905)在阜阳办起一所蚕桑学堂,开安徽职业教育先声。此后到清政府灭亡,数年内安徽先后办起实业学堂14所,分农、工、商三类,高、中、初三级。其中高等2所,中等1所,初等11所、前后招生400余人。清末实业学堂虽办了多所,但这一时期安徽对如何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1997年5月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近代专科教育建立和发展的 整个过程,并对清末洋务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民国专门学校、专科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以找出新中国专科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点。然后,论文分5个时期对新中国专科教育变革历程进行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历史考察的指标体系选取专科教育的发展规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国时期,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开始近代化历程。社会转型期教育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清末内陆省份安徽为例,梳理乡村教育变革的措施,考察变革的成效,揭示变革陷入困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