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一校     
《全国新书目》2021,(2):50-52
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原兰河小学一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仲威平的事迹。仲威平在1988年高中毕业后成为兰河小学一名民办教师,1998年原兰河小学撤并后,为了兰河村的孩子能在家门口就近入学,她选择留了下来,以"一人一校"的方式,每天骑自行车往返20公里,先后骑坏8辆自行车,风雨无阻、病痛不休,坚守兰河小学教学点24年,先后教过118名学生。2012年通行校车后,仲威平带着兰河教学点最后8名学生整体并入工农乡中心小学。  相似文献   

2.
有一说一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0008-I0008
这是一个面向上班族和上网族这“两上族”的电视新闻晚报.所谓“打开新闻看电视”是对新闻的新型加工。《有一说一》的新闻软硬结合.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强化所报道事件的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6,(2)
一枝一叶总关情杨玉坤如果把《陕西日报》的正刊即一、二版比作红花的话,那么,位于三版的“秦岭”副刊就是一片绿叶了。“红花还需线叶扶”,我不知道这能不能说明正刊与副刊的辩证关采?“花是美丽的,但我要做叶的事业。”记得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名言。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4.
一组照片与一座桥文林生活在鄂西南山区恩施市茶山洞乡的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组新闻照片结束了他们祖祖辈辈出山均需趟水过河的历史。如今,在鄂西自治州的土家山寨里,到处流传着一组照片与一座桥的故事。去年9月下旬,作者在恩施市龙马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区茶山洞...  相似文献   

5.
据湖北通城《何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通城县有一姓何名乾隆的人,家住新安里(今关刀镇黄泥村),膝下三男一女.此人饱读诗书,与人为善,一份家产,富甲一方.每逢灾年,何乾隆常办义斋,以赈灾民,因而何大善人之称闻名乡里.  相似文献   

6.
一事一议,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据新闻界老前辈回忆,是60年代初兴起于大众日报的。当时,出了一批新闻佳作,人民日报、新华社向全国做了评介。后来,许多报纸相继出现了“一事一议”这个栏目,成为一种特别的新闻体裁,至今被读者喜闻乐见。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采写一事一议的实践,谈一下关于这种体裁的把握和运用。一事一议,必须有事,有新闻。然后  相似文献   

7.
一年又一年     
张华立 《视听界》2009,(2):115-115
一年过去了,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吗?没有。做娱乐内容的人在2008年高兴不起来。过去一年是娱乐萧条年,唱片、电影、电视、网络、娱乐等等,没有什么亮点。另一方面呢,我又对2008年的媒体充满敬意,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得中国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步姿态,但这和娱乐无关。  相似文献   

8.
周峰 《军事记者》2011,(10):55-55
"这里是‘有一说一’,我是严守一。"这是电视剧《手机》的主人公、某访谈节目主持人严守一的开场白。严守一做的节目是"有一说一",可现实生活中的他却爱说假话,常常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到头来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  相似文献   

9.
当初,我也没有想到,客居陕西歧山县柳家庄农民王金寿家一株大榆树上的一群鹭鸶鸟,竟然会“给”我如此厚遇:5年来,围绕它们及其主人,我陆续发表了5篇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篇篇受到广泛好评。有的被编进书里,有的荣获全国或陕西省林业系统好新闻。我的体会是,采写社会新闻也不能蜻蜓点水,而要“深挖”。几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明节刚刚过去,两只体态轻盈的白鹭从远方翩翩飞来,落到了王金寿家的一株大榆树上,由于倍受主人爱护,它俩不但在榆树上  相似文献   

10.
《信息系统工程》2005,(12):18-21
人们读书有很多目的.例如陶冶情操.增长见识.而CCNews《信息系统工程》“书架”栏目里面所介绍的图书,是具有“功利”性的。这种“功利”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希望“书架”里面的每一本书.都能够成为一件工具。这件工具可以对CIO的职业成长起到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1979年17岁的柳鉊,高考落榜后,参加了社会招干考试,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工商银行。组织工分配他做了文书兼打字员。在打印文件时,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王作动态和感人事迹,鼓舞他拿起了笔,开始新闻写作。他像一只初生牛犊,在写作的天地里闯荡。小小说、散文、通讯、消息,写了一篇又一篇,投向报刊、  相似文献   

12.
张淼淼 《军事记者》2007,(11):19-19
"一事一报",顾名思义,就是一篇新闻稿报道一件事,又可称单一事实新闻,具有偶发性、单一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它是最原始的客观报道方法,采用单篇报道一个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曾说过“太伟大的运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这里,鲁迅可能指的是文学创造的表现方法,可我们写新闻又何不如此呢?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写“一木一石”。这也是写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有不少新闻工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写出了一些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就拿1980年全国好新闻《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这篇稿子来说吧,全文只有280个字,只写了某村分食油的一个小镜头:社员王二婆两年都是拿的同一个油壶去分口油。1979年,“会计伢”笑话她“心大壶也  相似文献   

14.
春节前,我给《新华日报》投去一篇关于放爆竹录音磁带的言论稿子。没过几天,就被该报2月1日头版《细流集》专栏以《放“爆竹录音磁带”及其他》为题刊登了出来。一周之后我又意外地收到新华日报给我寄来的  相似文献   

15.
“一本书主义”,如今难得有人提起;“一本书运动”则是本人的杜撰,拿来和各位编辑出版同人讨论。  相似文献   

16.
漫画一叶     
■暑予_。一.。ll。一_黄圆尝一昧觉的羞异.j 。。..。一。0 王路砖。一多彩人生苏朗~漫画一叶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摄影工作几十年,新闻照片拍过不少。但是,在我一生所拍的照片中,只有一张照片在我的印象中特别深刻。“文化大革命”初期,我曾工作过二十多年的大公报社被封闭、撤销,我和一部分记者、编辑被下放到北京郊区顺义、平谷两个县劳动。一九七二年上半年,北京地区面临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旱灾。一冬一春既少雨雪,入夏以后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我所在的平谷县镇罗营季家沟大队旱情更为严重。枯黄的田野见不到一点点绿色。农作物不能适时播种,而社员的生活用水也发生了困难。队里仅有的一口小井也开始干涸,只有等待一昼夜,才从井壁里渗出来一些水,社员们就赖这点水勉强度日。终于,有一天盼到了一场透雨,时已七月的“小暑”季节。人们高兴得在大雨中淋着、跳着,张着大口朝天吞咽着天降的神水。雨稍停,大队干部和社员们纷纷到地头,抢种最后一茬荞麦,其余田地上点播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人生命延续的三种方式:旅行、读书和健身;指的是心智的成长。所以有了那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经常被我们挂在口边,但有的人身体力行着。她37岁去过37个国家,7年出版26本书。她坚持一天读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她是台湾"广告文案教母",以诗歌般的创意文字将诚品书店塑造成为台北市的文化地标。她说,她不在乎那些主管、经理、老板之类随时可以被别人取代的身份。她宁愿把自己当作一项事业,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一分钟     
你惊起,“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刹那,你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梦,你恐惧什么呢?你忧虑什么呢?这是早晨沉思的一分钟。你走出家门,在楼道里,看到一个临产的孕妇,她在家人手忙脚乱的扶持下走出,她的丈夫,满脸的焦急。在那一分钟,你的心里微微动了一下,马上意识到,再过一个月,同样的情况也会来临——你很快就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公交车在一个站点停下来,你看到两个中专生模样的大男孩,每人手中都有一支点燃的香烟,模仿来的老练中,藏着幼稚。这时,一个须发异常茂盛的乞丐伸出手向他们乞讨,他们翻遍所有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找到。于是,一个抽出一…  相似文献   

20.
由文新集团发行中心主办,上海宝久广告公司承办的全市出租车行业“一车一报”工程,今年已启动,4万辆出租车内均安装报栏,放置当天文汇报及16K100页广告专刊。出租车每天载客160万人次。上海四万的士一车一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