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生产、确立和发展三个阶段。《人类环境宣言》是国际环境教育产生的标志,《贝尔格莱德宪章》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的确立,《环境教育第比利斯政府间会议宣言》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科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教育的兴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自然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生态危机就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早在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就着手制定和实施国际环境教育计划.许多国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了生态教育课程,在大学里设置了生态教育的系科专业,另外还专门创办了绿色大学.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使生态教育成为法定的教育.国际组织也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行生态教育计划.这一切表明,生态危机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和背景.正是基于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生态教育运动在我国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环节,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从认识到参与的中介和桥梁.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含义及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着笔,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推进环境教育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进行了说明:"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以便使人们能够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①环境教育旨在获得相关环境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方法,培育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约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5.
一、全球政府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变化 自1972年,全球政府环境与发展峰会共召开3次,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特别会议穿插其间.下面对这些"2系列"会议分别概述.  相似文献   

6.
《海南教育》2013,(6):46-47
<正>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进行了说明:"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以便使人们能够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①环境教育旨在获得相关环境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方法,培育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约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我国从1983年起就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所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首先必须从幼儿抓起。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师范院校肩负着环境教育的重任.对师范生进行环境教育是面向未来搞好全民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环境教育的探索中,我们提出、实践了"课堂中学习、活动中强化,社会中实践"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日益严峻,环境伦理教育和生命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伦理教育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关爱的对象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生命教育侧重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关爱对象是人的生命.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由于生命教育与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着"契合",所以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实施两种教育的整合不失为一条良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1987年以挪威首相基斯·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确认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求人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和强化.显然,教育担负的任务是神圣而艰巨的.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何作为?能否承担这一重任呢?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总书记在"9.8"讲话中,就教育和教师问题,特别是就教育创新问题做出了系列深刻论述.这是指导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纲领性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适应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和人类社会的新变化;是新世纪中华民族实施伟大复兴战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实践这一理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切实处理好教育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促进整个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一、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早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方向。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并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教育计划”。1977年,第一届政府环境教育会议在前苏联第比利斯举行,发表了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自此以后,环境被视为一整体,同时包括自然部分和人文部分,而环境教育也被视为学科内容的一个环节,并透过跨学科方式以及个人和社区参与去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80年代,自然与自然资源保养国际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Ewinanment education)萌生于本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发展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有68国代表参加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趋于完善和成熟.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环境教育更是为世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14.
许伟泽 《教书育人》2000,(15):24-25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空间。20世纪以来,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忽视了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致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保事业的兴衰,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鼓励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战…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环境状况,思考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确立环保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两者密不可分,大学在环境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走出误区.并从多方面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正>"十二五"时期是江苏教育史上发展环境最好、改革力度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教育成果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五年,我们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教育综合改革开创新局面,教育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教育政策研究取得新成效。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规划了"十三五"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蓝图,今后五年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也日益加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几个国家环境教育的特点,引出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思考,探讨解决目前我国环境教育问题的对策,使之朝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环保教育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已日渐凸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让语文课堂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变革的主流之一,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绿色学校"建设,可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口、资源、发展、环境的辩证关系,广泛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识别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达到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