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畏庐遗迹》收录林纾晚年创作的青绿山水画28幅,是其代表性画作,也是研究画家林纾最原始、最信实的图像资料。本文以《畏庐遗迹》为蓝本,通过与林纾的画论著作《春觉斋论画》及其它相关资料的互较,分析林纾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态度、方法、趣味等问题,从而探讨林纾的艺术风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大致得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就画法而言,林纾严谨细致、恪守规矩。尽管他向往从心所欲、漫为挥洒的创作状态,却始终保持审慎态度,未敢付诸实施。第二,就画理而言,林纾的山水画通过相形相成、相反相生等基本原则,达到远观而脉络明晰,近觑而质地丰实的艺术效果。第三,就趣味而言,林纾向往烟霞作伴、林泉为志的自在生活。他的作品温和蕴藉、平淡天真,追求建构在高文化素养和心性品格基础之上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2.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等.福建福州人.自幼家贫,但聪颖好学,光绪八年中举人.  相似文献   

3.
李健 《云南档案》2014,(5):17-18
<正>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不晓外文,却曾依靠他人口述,以流畅优美的译笔翻译外国作品二百多部,成为中国近代名重一时的大翻译家,中国正式的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堪称一代翻译奇才。口译笔书造就翻译奇才林纾自幼嗜书如命,5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8岁画一棺木于墙上,旁边刻着8八字自勉:"读书则生,不则入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想搜集图书馆学文献学前辈学者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大多出版于1949年前,后来重印的很少。像洪焕椿《怎样利用图书馆》(开明书店1947年再版)、裘开明《中国图书编目法》(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姚名达《目录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等十余种著作,我都是利用节假日在旧书摊上掏到的。  相似文献   

5.
介绍外国文化,包括许多方面的工作。翻译外国古今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著作是其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在国内,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商务印书馆承担的。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外国学术著作历时已久。早在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期间(1903-1921年),商务的这一出版特色就已初步奠定。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移译的西方学术名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译的欧美各国的小说,有不少是在这一期间由商务出版的。1921年,王云五进商务工作以后,这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类译著逐步发展成系列书,并汇编为“汉  相似文献   

6.
<正>林纾(1852—1924)自幼十分好学,五岁开始读书,勤勉刻苦、自强不息,在16岁前,林纾自购诵读的残烂古书多达三橱。林纾在仕途上辗转十余年,屡受挫折,最终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弃官从文,全力投身于文学和翻译事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最终成为清末著名的古文学家,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本文主要关注其文学翻译思想,其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涉及英、美、法、俄、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同治11年(1872)的《即墨县志》,是在明万历版、清乾隆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杂稽志》之《拾遗篇》有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文一则,无标题,全文如下:郭华野先生以清鲠受主知,再起总治荆楚,行李萧然,途中人不知为贵官也。适有新令赴任,道与相值,驼车二十馀乘,前驱数十骑,驺从以百计。先生亦不知其为何官,  相似文献   

8.
指画一名指头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技法,一般认为为清初汉军旗人高其佩所创。对于这样一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较为重要地位的人物,有关辞书多予著录,但在介绍文字中,关于其生年、旗籍和官职的记载,时有出入。以下分别予以辨析,并指其不确之处。关于生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均注其生卒为"1672-1734",  相似文献   

9.
林纾与书评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著名文学家,古文家,翻译家。他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1898年公车上书前,维新变法中,他是积极拥护者,是“先进的维新党”;辛亥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思想变得保守。“五四”运动前后,反对新文化运动,十分守旧。他一直以前清遗老自居,每逢光绪死日,他必到陵前哭祭。他中过  相似文献   

10.
郑贞文先生与商务印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贞文先生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前后十三年(1918年8月—1932年1月),其同代理过东文部长,并担任理他部长职多年,在理科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编著上贡献颇多,对我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郑贞文先生生平福建地灵人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曾诞生过苏颂(天文学家)、宋慈(法医学家)、陈振龙(农作物引种家)、丁拱辰(兵器专家)等许多出类拔萃的科技人物,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郑贞文先生是福建长乐人,号心南,生于1891年3月2日。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了留日同学在东京创设的学术团体——“丙辰(1916年)学社”(后改名为中华学艺社),并在该社主办的《学艺》杂志上发表过《周期律说》等文章。四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大  相似文献   

11.
1 前记 1998年,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新著《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之第120-121页,引用了周连宽于《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发表的《苏联南西伯利亚新发现的中国式宫殿遗址》一文.这充分表明,在周连宽先生仙逝十年后之今日,周先生的学术业绩依然引起当世硕学的注目[1].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了一些专门论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译著,如罗素的《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霍伊卡的《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巴伯的《宗教与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约翰·H.布鲁克的《科学与宗教》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著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这些著作无疑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宗教和科学在西方文化和历史中的作用,但可惜的是,所有上述著作都提到的一部著作,却始终没有译成中文,这就是美国学者安德鲁·迪克森·怀特(1832—1918)出版于19世纪末叶的《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人类阅读行为的来龙去脉,英国爱丁堡玛格丽特女王大学社会科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戴维·芬克尔斯坦(David Finkelstein)与英国爱丁堡纳皮尔大学苏格兰书籍中心主任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Alistair McCleery)教授合著的《书史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有所探讨,并颇有新见.以下摘编的三题,见于山东大学教授何朝晖先生所译《书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特此以飨读者(为便于读者阅读,文中小标题略有改动,并删略部分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4.
据《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以下简称《年谱》),1883年康有为曾与邻乡区谔良共创不裹足会于南海,并撰“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他声言,此乃中国不缠足会之始。以后学术界论及这个问题时,多引据《年谱》中的叙述而深信不疑,至于“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等原始资料则长期没有被发现和利用。晚近所编《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版)、《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台湾宏业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台湾成文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湾成文书局版)均未收录此类文字。笔者赴粤,访得薄薄一册《戒缠足文》,内收《戒缠足会启》和《戒缠足会叙》两文,分别为康  相似文献   

15.
程巧玲 《兰台世界》2012,(13):25-26
林纾(1852—1924),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经由曾宗巩口述而翻译的《鲁滨逊漂流记》文言版本,言辞精美,文笔舒畅,体现了出众脱颖、笔墨饱满的翻译水准,令人崇敬,影响深远。一、文化交流的沟通者林纾是福建福州人,热衷于文学阅读,  相似文献   

16.
《近代史资料》第三十六辑(1978年第1期)发表有《章太炎致李根源的信》一文(以下简称《信》),内容为1920年至1928年间章太炎所寄予李根源书札七十九通,主要言及当时国内动荡的政局变扰、人事纷争;亦有一些其他内容:如李根源个人健康、家庭变故等。此文编者未署名,亦未注明资料来源及收藏情况,只言"信件原为李氏所藏,今据传抄本付印。其中有一部分用原信校过。"《文献》第七十六期(1998年第2期)又有李希泌先生《试析〈曲石精庐  相似文献   

17.
金文明 《出版参考》2004,(35):20-21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中提到清末民初反对白话文的古文家林纾(字琴南)时写道:  相似文献   

18.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和满足历史研究工作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将校订重印出版《独秀文存》和《胡适文存》。《独秀文存》原版三卷四册,共约五十万字,现改装为两册,一九八○年内出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丁守和同志根据原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三年第三版重新校订。重版的《胡适文存》,收入了原亚东图书馆一九三○年十月版《胡适文存》(三集十二册)和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第三版《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上、下两册)的全部文稿,共约二百一十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相似文献   

19.
在图书馆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都有各自的特性和不同的方针、任务。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其它类型的图书馆虽然于基本形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却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一、儿童图书馆的性质什么是儿童图书馆?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图书馆界至今说法各异,例如《图书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将“少年儿童图书馆”一词解释为:“系校外教育机关,也为共产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刘国钧等先生在《图书馆目录》(高教出版社1957年8月版)一书中提出:“儿童图书馆(室)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共产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地。”在文化部1981年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李良玉先生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中华民国史,主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著有《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思想启蒙与文化建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