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个性化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个性一词译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义是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独特特征。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同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2.
个性译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本义为面具。后引申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特征,即心理面貌。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中专生语文学习心理偏差的基础上,依据情绪心理学原理,提出了调控心理偏差、促进学生“乐学”语文的对策:激发心理需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创设乐学情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满足心理需求,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个性(personality)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个性的一些理论问题虽然有不少争议,但一般认为,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倾向性等基本特征。关于个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近年来也有许多介绍。本研究采用了当今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之一,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院心理部主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艾森克  相似文献   

5.
周宁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6):119-123
“独白”的心理学遵循主客体二分法,把被研究对象化,表现为理性的独白、主体的自言自语和方法程序的独白。“独白”的心理学逐渐丧失了生活意义,研究被束缚在方法程序的壁垒之中。“对话”的心理学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对话的关系,生活意义回归到“对话”的研究当中。“对话”是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心理学重树在社会化和心理生活中的权威和地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心理学有许多基础信念:“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借助言语和行为而表现;语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图画等。本文以当代哲学的发展和后现代心理学的批判为导向,对上述体现着现代文化精神的心理学基础信念作了批判性反恩。  相似文献   

7.
程朱理学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精神自我,认为精神自我高于生物自我,不仅视为天理,而且视为人性的本质。刘师培曾说过:所谓理学就是伦理学加心理学。我们可以进一步说,理学所谓心理学是与现代心理学有很大不同的心理学,是探讨个人的精神自我的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即精神自我心理学。程朱理学的精神自我以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精神自我的结构从内容与功能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提出了创造性思想。现代心理学应该总结这份宝贵的遗产,为心理学的科学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就其起源来说,是社会的产物;就其结构来说,以人脑为中介;就其内容来说。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的。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作为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对心理学学科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具有核心或中枢作用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应尊为“百术之首”;此外,他还对身心关系、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学习心理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10.
西方心理学界近年出现了对心理学前景的怀疑倾向,认为心理学长期以来学派林立未有统一,研究地象含糊多变,可能不是一门成熟科学。这完全是西方资产阶级心理学家的唯心主义指导现代心理学,必将给心理学带来新生。  相似文献   

11.
2020年的全民抗疫,既是对公民品格的检验,也是公民品格生成的现场。所以,我们必须利用这一"特殊"现场,上好公民教育这一大课。公民是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公民的个体性使公民区别于臣民,具有独立人格、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由意识、法治意识;公民的公共性使公民区别于私民,具有公共意识、公共伦理、公共理性、公共责任和公共参与。公民的公共性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使公民增添了生态公民的身份,具有生态意识。抗疫中公民所表现出来的品格状态,为我们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和参照点。  相似文献   

12.
"気"字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关于"気"的日语词汇衬映出日本国民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意识形态等诸多性格文化特征,在日语表达里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日语"気"一词以及"気"的惯用语的分析,阐述了日本人纤细而敏感的心理活动。另外,从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日本人对"気"情有独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当代许多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榜个性。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个性仅是标新立异而已,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个性、彰显个性以及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这些都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Within the diverse and sometimes amorphous outdoor education literature, “neo-Hahnian” (NH) approaches to adventure education are exceptional for their persistence, seeming coherence, and wide acceptance. NH approaches assume that adventure experiences “build character”, or, in modern terminology, “develop persons”, “actualise selves”, or have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traits.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terms NH thought is “dispositional”, in that it favours explanations of behaviour in terms of consistent personal traits. In this paper I critically review NH OAE in a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raw on Ross' and Nisbett's (1991) seminal review of dispositional social psychology to argue that OAE programs do not build character, but may provide situations that elicit certain behaviours. For OAE research and theory, belief in the possibility of “character building” must be seen as a source of bias, not as a foundation. The conceptual analysis I develop provides not only a basis for critique, but also offers a way forward for OAE.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学的复杂个体案例表明了常识个体观念的局限性。生物学哲学将反思集中在“生物学个体性”上,给出了种种生物学个体性标准,但看似差异的观点在形而上学上是同质的,它们在不同主题和层面共享了一套“束理论”。“生物学个体”由于本身就包着“个体”,这使得它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类,也使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最好将“什么是生物学个体性”这个问题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个体?什么是生命?前者是形而上学问题,后者是科学问题。从根本上理解“个体”,需要深入形而上学,把握哲学脉络,在现代科学的新背景下处理个体与共相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不好色欲的人物形象,但在许多细节上却表现出若干"近色"的一面。这一特征与小说的成书过程有一定关系,孙悟空的色欲表现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游戏"与"色猴"文献影响,还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和"好色"之风有一定关联,也是小说喜剧艺术与游戏笔墨的表现方式。孙悟空是一个被"文化阉割"的人物形象,其不好女色的特征是出于小说整体构思与艺术追求的需要,其色欲意识是其原型人物累积演化后遗留的文化痕迹,也是一种无关大体的"科诨"行为,因而并不影响其整体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教育劳动工具包括"人"和"物"两类。"人"以"教师"为典型,"物"以"教材"为代表。这两类‘工具’都应有利于确保和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体现教育作为德性生活的意蕴。"教材"的德性主要表现为正确的、科学的且具有生长潜力的课程知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和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价值性特征三方面,"教师"的德性主要表现为适切的知识架构、积极的道德人格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三方面。通过发掘教育劳动工具的德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劳动成为道德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流浪与流浪文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荷马开始历经数千年写作界的深情关注到了20世纪,劳身心之苦的经验感受和见多识广的知识阅历作为流浪的外在表现形态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千年写作文化积淀的“流浪意识”并没有在写作者身上消失,而是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表现了出来一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游历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习惯上称为“行万里路”;二是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一种与个体或群体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相分离的生存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笔者管它叫“精神流浪”;三是群体或种族在“失根”状态下,因被同化及精神本源的失却而凝积为一种隐蔽的社会无意识状态,我称之为“种族流浪”;四是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远离主流文化中心自我放逐至边缘处境,理论界定义为“流亡”。本文就此四方面的代表作家及文本试作简略举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20.
Intellectual giftedness is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its essence requires study of unknown or little known phenomena, one of which is intellectual intentions. These can be considered the highest level of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otentials of a personality. They can be defined as “subjective, internally developed standards of performance” and “norms of intellectually creative behaviour” (feeling of direction, beliefs, preferences, etc.). Understanding of intellectual intentions of gifted, creative and talented persons will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nature of gifted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