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语文"协作学习"异常重要所谓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信息交流、协助合作、争论启发、成果分享;"协作学习"的功能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协作学习"是社会发展之需求,"协作学习"是语文学科之需求,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不争论"主张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针政策问题提出的,并不是反对争论。邓小平的"不争论"主张提供了一种民主的领导方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姓"社"姓"资"的思维模式,其包含的社会试验思想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相似文献   

4.
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的"导读法"首次明确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解决了教育界长期争论的"究竟谁是教学主体"的问题,构思的三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操作。现以"三式"为例,依据认知心理学和现代学习论,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探讨"导读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14):67-68
近年来,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减负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社会各界关于家庭作业的争论不绝于耳,而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数学家庭作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数学家庭作业能做到让学生、家长和老师满意,就要重视"质"与"量"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本学校数学家庭作业的抽样调查,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为解决数学家庭作业"质"与"量"关系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通过争论往往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7.
正知识被遗忘了!课间,不知哪个学生突然问起:"明天几号?"有人自然而然地接话:"2月29日。"马上有人反驳:"不对,是3月1日。"于是,好胜心强的学生开始了争论,有的疑惑,有的不屑。这让我不安:"一群六年级的学生,怎么对一个三年级的问题争论无果呢?"这时,一个"小调皮"来了:"今年没有奥运会,开奥运会那年2月才有29天。"他没有用我教的方法:2013÷4。他的说法如果深究下去并不一定正确,可是他的确用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祁芝玉 《青海教育》2009,(11):38-3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合作交流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敢于真正地把合作交流落到实处,把课堂争论“让”给学生。为了让学生学会争论、敢于争论、善于争论,让争论成为每一节数学课的“加油站”,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争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要问题,"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并不完全对立,而是互为支撑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三形态"理论作为重要的参考和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某些重要理论的理解。针对该理论我们可以开展专题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和是实践性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困惑与缠绕——师生角色的游离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与学生,明晰二者的角色是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与角色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其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到底应该归属于教育或教育学科还是技术或技术学科,人们常常用姓"教"还是姓"技"(或姓"电")来指称,以提示人们这是一个重大原则性问题。就目前看来,对该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考虑到这种争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隐喻("姓"),借鉴分析教育哲学中的隐喻分析方法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些争论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首先必须看到,姓"教"与姓"技"的争论不是在某一个层面上单独发生的,而是可以在概念层面、实践层面、理论流派层面和学科层面同时存在;其次,不同层面的"姓"并不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我们不能说在实践层面姓"技",或者在某个理论流派那里姓"技",就可以推导在学科层面必须姓"技";同样,我们不能从学科层面对姓"教"的认定就否认他人在实践层面对姓"技"的主张,事实上每一种主张都可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需要联系地看待,切忌执着于对一种观点的"推倒"和"重建",而不能从对立面去寻找合理性,不去追寻每一个隐喻背后的使用语境和局限性,而当前诸多争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忽略了争论层面的多样性而陷入各说各话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是乡村治理领域正大力推广的治理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在现实和学理上仍然存在许多争论,这体现在村民选举的"程序问题""一肩挑"人员的"权力问题"以及"一肩挑"人员的"职责问题"三个方面。纵观这些争论,不难发现背后映射的是乡村治理究竟是要以自治为导向还是以行政为导向推进其发展。其实,自治与行政并非二元对立、敌退我进的关系。推进乡村治理的发展应该打破这一思维,集中精力聚焦在使乡村治理得以在法治、德治与自治三者融合的背景下运行,而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或许提供了一种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什么是课堂争论法国哲学家巴什拉(1940年)将"争论"定义为当两个人观点抵触时,两者期望理解对方,把寻求真相作为争论的最终目的,而非产生共鸣。因此,可以认为,课堂争论,是建立在稳定认知结构基础上的观点交锋,是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与讨论、辩论一样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要求学生倾听、思辨的活动。课堂教学讨论、辩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争论则常常是学生自发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上课铃响了,一位教师走到自己任教班级门前,没有进去,因为教室里一片吵闹声。两分钟后,学生发现老师没进教室,立即安静、端坐,准备迎接"训斥"。这位教师走进教室后,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进教室吗?"学生回答":教室里太吵,老师不愿进来""老师生气了""老师在准备怎样批评教育我们"……这位教师笑着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是在教室外听你们争论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已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千千万万个班主任中普通的一员,我和每位班主任一样,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从教一路走来,拾起点点滴滴的收获,才发现教育成功的秘密不是惩罚和批评,而是真诚地去赏识,去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问题生"更需要教师深入、细致的关怀。"问题学生"是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是班中最迫切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学生。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班主任能力的表现。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认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争论,由于持有不同科学观的学者对"科学"一词有大相径庭的解释和理解,迄今为止,双方未能达成共识.然而这场争论对由繁荣昌盛到受野蛮掠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科学的含义、近代科学的标准、对李约瑟难题的探析以及争论的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笔者对此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鼓励学生主动争论。争论是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的具体表现。它既能使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促进与发展,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交往。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多鼓励学生争论。在争论前给学生讲明道理:争论不是吵架,争论更不能互相攻击,而是一种“学术交流”。争论时,不以声音高尖取胜,要以理服人,不要纠缠对或不对,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先想清自己的观点,并收集支撑观点的证据。争论时,不急躁,要表述清楚,有说服力。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制定争论的规定:是小组对抗  相似文献   

19.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这个时期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如果能变课堂为"百家争论"的论坛,那该多好啊!这将使语文教学走出西绪福斯效应的怪圈,大大促进学生语文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变课堂为"百家争鸣"的论坛。因为  相似文献   

20.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