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知识竞争中,隐性知识能带来竞争的巨大优势。随着对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隐性知识的保护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文章探讨隐性知识的界定和非正常转移的形式,以及目前相关立法的状况,并就如何避免隐性知识的非正常转移和保护个人的竞争优势和利益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知识转移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因而知识转移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回顾国内外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和复杂的科技环境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必须重视对知识转移的研究.知识转移的能力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之一.传统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方式是基于编码化的信息网络范式,忽视隐性知识转移.难以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重点探讨利用Web2.0技术构建基于社会网络范式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新模式,提出提高隐性知识转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电子健康档案实施障碍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转移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因而知识转移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回顾国内外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和复杂的科技环境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 必须重视对知识转移的研究。知识转移的能力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之一。传统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方式是基于编 码化的信息网络范式,忽视隐性知识转移,难以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重点探讨利用Web2.0 技术构建基于社会网络范式 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新模式,提出提高隐性知识转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咨询企业知识转移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晋图学刊》2008,(1):16-19
本文以知识转移为切入点,着重说明咨询企业有效的进行知识转移,对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尤其是咨询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知识转移能更多的为知识提供方和用户方中间实现了隐性知识的转移和融合,更好的为咨询企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面的文献调查,总结了近年来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涉及的9个维度:隐性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的结构、隐性知识的测试、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的共享、隐性知识的保护、隐性知识的传播和隐性知识的挖掘.并且对这9个维度主要的研究成果做出比较全面地介绍,也分析研究中的问题和差距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客自由开放的精神符合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本质。基于博客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图书馆传统隐性知识转移流程,图书馆可以构建由不同类型博客组成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7.
胡泽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2):109-112
隐性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转移过程、转移因素和转移绩效既各成体系,又是隐性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配套环节。借助于对SECI模型的推理,演化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体系;由于隐性知识特性、知识转移者和知识管理方的各个因子在转移过程中交叉结合,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呈现差异化;引入平衡记分卡,从知识增长、教师能力提升和组织发展三个维度设立转移绩效的KPI体系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知识转移的特点分析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风险产生的机理及其的主要表现形式, 并在此基 础上,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馆员知识产权培训来增强馆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利用 技术措施以保障自身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营造和谐的情境以提升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共享与共知、组建咨询团队以 形成隐性知识转移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凝聚力5 方面提出了知识产权风险规避策略,以期将知识产权风险降至最低限 度,实现图书馆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在其产生背景、内涵与外延、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同时阐述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方法,指明了二者结合的最好途径就是构建知识转移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李勇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6):112-115
讨论不同类型知识的价值,指出除专属性和隐性程度都低的知识以外,整合其他各种类型的知识都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在知识密集型工作任务层面,分析整合隐性知识提高任务绩效的途径与过程。在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制度的支持下,组织能够克服隐性知识整合的两难困境,通过整合专属性不同的两类隐性知识,应对知识模仿与替代威胁,产生持续性存在差异的两类竞争优势。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案例分析可验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