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赏辞典》在鉴赏该诗时提出:“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高二选读教材《唐诗宋词选读》(2007年6月第3版,丁帆、杨九俊主编)里《寄李儋元锡》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次年春作此诗寄赠好友“李儋元锡”。教材和教参上把李儋、元锡作为作者的两位友人。对此,笔者心存疑问。  相似文献   

3.
周本淳 《文教资料》2000,(1):110-117,,126,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这首题为《寄李儋元锡》的诗,是韦诗近体中的名篇,特别是“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自我反省,和《郡斋雨中燕集》的“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表现出临民之官关心民瘼的情感,千年以来,为人们所乐道。这首七律,古今唐诗选本都加甄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唐诗选》对这首诗的题目下了这样的注解:本篇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初年,作者正在苏州做刺史时:“李儋”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新…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高二选读教材《唐诗宋词选读》(2007年6月第3版。丁帆、杨九俊主编)里《寄李儋元锡》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次年春作此诗寄赠好友“李儋元锡”。教材和教参上把李儋、元锡作为作者的两位友人。我在教学此文时,学生对此有疑问,为之争论不休,教学进度一时难以推进。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  相似文献   

6.
王林玉 《语文知识》2006,(10):42-42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七言律诗是韦应物寄赠老朋友李儋的,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期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相似文献   

7.
刘扬 《教学随笔》2010,(6):34-35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此诗当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春。李儋(dan),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是诗人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故诗人以此诗作答。  相似文献   

8.
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才华横溢、“风流有辞藻”(《唐才子传》)名噪一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韦应物称道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这仅仅是一般的称颂。最早发现他出类拔萃的是明胡应麟,胡氏《诗薮》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上闻笛》诸篇,皆可  相似文献   

9.
“讹语影带”是一个出现于唐代的新名词,仅见载于李肇《国史补》与《旧唐书·李藩传》两篇文献: 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军页)语自贺兰广、郑涉。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纾,隐语有张著,机警有李舟、张彧,歇后有姚峴、孙叔羽,讹语影带有李直方、独孤申叔,题目人有曹著。(《国史补》下篇)  相似文献   

10.
唐贞元间韦应物曾出任苏州刺史,有韦苏州之称,著有《韦苏州集》。唐长庆间,李义(yi)曾任苏州刺史,白居易有《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诗。唐太和间,李绅任苏州刺史,白居易有《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诗。  相似文献   

11.
章培恒君在《复旦学报》(1988年第2期)发表的《再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兼答刘世南君》一文,首先根据我的“……抽掉了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这半句话,说我把二者等同,重复了杜林的谬论。其实我的“商榷”一文96页第二段第三行有如下一句:“完全抽掉了作者与作品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明明在二者之间用了连接词“和”,何尝说“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章君是误解了我那句话。我说“我认为主要就是抽掉了人的政  相似文献   

12.
三道考题     
中专最后一年,学校开了一门课叫《人生》。第一节课,李老师说要摸底考试。“只有三道题目,都很简单。”李老师笑眯眯地说,“你们谁记得父母的生日吗?”只有少数几个女生举起了手。李老师并不作评论,继续问道:“教学楼有三个清洁工,谁能叫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下大家都傻眼了。李老师接着抛出了第三道题目:“你是否打过自  相似文献   

13.
把“社会心理”引进社会意识的范畴,从理论上说无疑是个突破,但某些提法还值得商榷。《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肖前、李秀林、汪永详主编,下称《原理》)一书认为,若“从高低不同层次的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又还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第247页)我认为此说不甚妥当。  相似文献   

14.
相传老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是谁?这在司马迁《史记》中已不能肯定。司马迁举出三人:一是相传孔子曾问过“礼”的周守藏室之史老聃,(《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索隐本]记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史也”)他比孔子年长;一是“老莱子,亦楚人也”,与孔子同时;一是“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子是老聃。他见闻广博,相传为“博大真人”,过着隐居生活,《史记》说“老子,隐君子  相似文献   

15.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修订稿)语词分册331页解释“六尺之孤”说:“古指未成年的孤儿。《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以六尺之孤。”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376页照搬此说。 其实,“六尺之孤”不是出自《后汉书》,而是出自《论语·泰伯篇》,原文是:  相似文献   

16.
由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江西大学、江西师大四所大学合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四校本”)一书,在体例、选文等方面都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显示了自己的特点,影响较大。但由于时间匆促等原因,其中也不无可商榷之处。这里,想就其散文部分的若干注释,谈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原文〕来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左传》) 〔注释〕其为死君乎:难道忘了先君吗?(四校本第8页) “其”,或许,表推测语气,这里含肯定之  相似文献   

17.
[题目]明明、芳芳和玲玲三个同班同学在阅览室看书。明明说:“我打开的左、右两页页码和是158。”芳芳说:“我打开的左、右两页页码和是155。”玲玲说:“我打开的左、右两页页码和是153。”你知道他们三人谁说得对吗?应该选择( )。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大凡清官廉吏,总是严于律己,常感政绩不显,负国负民。有愧于心,古往今来,他们留下许多自愧诗,今天读之,仍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鉴溢。唐代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在《寄李儋·无锡》中云:“身多疾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两人顺着百鸟图往左边走边看,只见塔壁上还有一道用歌谣形式写成的算术题:九百九十九文钱,甜果苦果买一千。四文钱买苦果七,十一文钱九个甜。甜苦两果各几个?请君布算莫迟延!张华说:“歌谣的词有点儿老古董味道,用的钱也不是现在的人民币。”王强说:“我好像在中国古代数学书《算法统宗》上看见过这道题。”张华问:“《算法统宗》是哪个朝代哪个人写的呀?”王强回答:“《算法统宗》刻印于1592年,作者是程大位,是明代的数学家。”张华说:“这道题的意思我不太明白。”王强说:“题目的意思是说,有999文钱,买一种甜果和一种苦果,两种共…  相似文献   

20.
贵刊1997年第6期“趣味数学”栏目中刊登了《结果都是1997》(文Ⅰ)一文,该文发表于香港回归祖国之际,无疑具有极重要的纪念意义,接着在第12期“争鸣之页”栏目中又刊登了《最少用几个数字?》(文Ⅱ)一文,对这篇文章中部分题目答案提出了质疑。笔者读罢深为两位老师对事业一丝不苟和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但掩卷沉思,觉得两篇文章中部分题目答案也还存在不符合题目要求之处。因此,也想借此机会,参与进来谈点个人的肤浅认识,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