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一篇杂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翻译大家对此文都进行了翻译。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本文将从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对比赏析两个译文中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即语言、文化、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对比研究发现译文是译者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了生态翻译学指导散文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文是译者对其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旅游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指出在旅游外宣英译中译者应在参照译文可接受性的基础进行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具体主要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金介甫英译《边城》的译者、译文与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研究。金介甫作为译者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与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三维"转换方面,译者在语言维对原文语言多层次、多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该译本的突出优点,译者通过厚译、细译和异化归化的灵活运用,适应了原文的文化系统;在交际维,译本在个别地方存在改进的空间。总的来说,该译本充分体现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具有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5.
王雪芹 《考试周刊》2015,(12):19-21
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理论,探讨了实用文本翻译应采取的策略,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三维"的"适应"与"选择"放到首要位置,以构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取向,最终达到实用文本选择适应度最高的实用性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春园采茶词》是清代盛行江南地区的采茶民谣,记录了徽州松萝茶区茶女的茶事活动。运用生态翻译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维理论对比分析了茂叟与德庇时《春园采茶词》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德庇时的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上做了较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茂叟的英译本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较少,译文的可读性不如德译本高。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对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告语的翻译,广告语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是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在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与适应,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市场上有多种英译本流传。张培基的译本语言自然贴切,形神兼备,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读,译者选择翻译《故都的秋》,是译者对"需要"和"能力"适应/选择的结果;译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译者能够多维度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并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年来的新兴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给翻译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土壤,指导译员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使译文最终达到最佳整合适应度。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活动可分为两部分,即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这一理据同样适用于口译活动中口译员所进行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行为。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涉及"译学""译论""译本"的整合性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理论的普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以翻译的"适应/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转换中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用语的语言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20,(1):113-118
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兼顾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种要素,进行多维度地选择性适应。尝试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理论指导,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公示语英译的实践指导作用。在翻译实践上注重语言信息的转换、在翻译内涵上注重文化的传递以及译文在语言中的交际作用方面,综合运用"三维"转换翻译法、生态翻译法中"依归于原语生态"翻译方法,最终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以期对乌兰察布市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翻译过程入手,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焦点,对两个中译本中的含有丰富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适应转换维度多的译文,选择的适应性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高;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此类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梁超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547-548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的日译本和韩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失。从而得出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要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型选择,才能创作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翻译过程入手,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焦点,对两个中译本中的含有丰富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适应转换维度多的译文,选择的适应性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高;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此类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外宣公示语是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外宣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域。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外宣公示语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7.
马婕 《海外英语》2014,(16):116-1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主张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该文选取林语堂和Davis的译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该文尝试建构"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国散文翻译的评析模式,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界的一大难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计》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为了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效果,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在充分把握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语义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力求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覃丹丹 《考试周刊》2014,(16):86-88
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中"多维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运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对旅游翻译进行具体分析。旅游翻译的语境复杂多变,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45-14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主要研究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即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和外部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如何影响翻译活动及翻译行为。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质相一致,要既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选择。该文就儿童文学作品Stuart Little汉译本的翻译实例出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