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2.
根据"跨域映射"理论,成功的隐喻翻译是将原文中喻体知识结构映射到目的语中,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与源语读者对该隐喻产生相同的文化体验.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视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强调译语与源语的功能的一致,正好符合隐喻翻译的内在要求,可被用来指导隐喻翻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4.
翻译经济类文本,要求译者能准确客观完整再现原文内容;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从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出发,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该类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特点,探究其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6.
戏剧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戏剧翻译不仅向文本负责,也要向观众负责。因此戏剧翻译不仅要考虑文本本身的语言转换,也要以最终的舞台效果为衡量标准。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强调翻译的结果应以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达到尽可能一致的反应为标准。通过An Ideal Husband的两个汉语译本的探讨,初步揭示功能对等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影视字幕为目的语观众服务,让其获得与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在领会译文时与原语读者在领会原语文本时的反应一致有相似之处。本文从影视字幕翻译的具体实践入手,借用热播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字幕英译,论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如何有效运用于字幕翻译,使其在语言、文化和艺术三方面达到对等以及译者为达到功能对等所采取的具体技巧。  相似文献   

8.
尤金&#183;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译语应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的对等,其次是形式的对等。译界多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习语翻译、商标翻译、歌曲名翻译等层面上。文章把英汉颜色词的翻译分为四类,以功能对等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大量的例子,探讨颜色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的术语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中的术语对等追求源语和译语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得到相同的感受,即源语虽经翻译加工,但其信息没有丢失,而且译语与源语一样的地道,具有同样的专业水准。本文以《朗文国际贸易辞典》中术语的误译为例进行剖析以证明术语对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旅游对外宣传材料和公示语是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是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不言而喻.本文主要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探究翻译中应该采用的策略,包括直译加解释、减译、意译、借译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明确翻译目的,充分理解文本的预期功能,弄清楚译文的意图与效果,注意照顾东西方不同的旅游情趣、文化和审美习惯,并保持自己的宣传特色,达到使旅游产业和外籍游客互动双赢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许陶萍 《考试周刊》2012,(52):27-28
在陈来元、胡明翻译引进高罗佩的《狄公案》的过程中,遵循的翻译原则恰好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致,即在翻译改写中,译者以译语读者为对象,实现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叙事方式、语言和意象的归化处理,使作品达到圆满的翻译效果。奈达的动态对等对翻译此类作品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洁 《考试周刊》2008,(11):48-49
语篇翻译指的是以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以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最大限度上的对等为目的的翻译.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应加强语篇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连贯与衔接、语言与语境、取与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领域。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老友记》字幕的翻译,分析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译入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同时了解译语国社会文化生活,并且研究能够传递等值效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翔 《考试周刊》2009,(10):43-44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他强调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也就是说,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这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当中。  相似文献   

15.
各民族文化差异造成国俗词语的翻译障碍。在动态对等翻译原则指导下,译者可以灵活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跨越文化鸿沟,使译词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语言发展积累的结果,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包括成语、俗语、谚语、俚语以及歇后语等。它是文化的载体,表现形式注重音节和音律的优美协调,一般表达意义或严肃认真,或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或富含哲理。本文试图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引入习语翻译中,笔者把两种习语大体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翻译策略,力求能达到翻译家奈达所主张的功能对等,即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反应完全或基本一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向学生传授习语的翻译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英文习语,从而更好地理解中英文文化。  相似文献   

17.
田凯  刘瑄传 《海外英语》2011,(7):188-190
该文通过对电影艺术的简要介绍,阐述了电影翻译事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简要介绍电影语言的特点,以及电影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与译语配音演员在配音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声画同步等方面的挑战,阐明了电影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在源语电影基础上的再创造。因而,担任电影翻译工作且作为一部译制片能否成功主要取决对象的译者,便相当于是译制电影的创造者。而这些创造者必须是在严格遵循源语电影台词的基础上去创造符合译语观众审美观的电影作品。该文重点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译者翻译电影台词的过程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电影翻译是一门需要译者长期不断努力去提高和完善的艺术。而指导电影翻译的理论还需要更加成熟化,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人称指示语的翻译的研究因其形式上的简单性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发展空间。英汉人称指示语的互译不能苛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忽视其语用功能上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首先对源语和译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语用功能对比分析,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内外影视作品的不断交流,影视作品翻译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影视作品篇名、字幕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真正了解原著内涵的程度。优秀的翻译能够使目的语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原作品的真正意图,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感受。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由于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要求而成为指导影视作品翻译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20.
英语习语往往有着极强的文化特色,如何合理地把它们翻译成汉语,决非易事。本文试图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引入习语翻译中,认为其比较适用于两种习语的翻译:1)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吻合;2)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表达形式不同,但所承栽的信息量基本相同。两者互译,能达到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既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反应完全或基本一致。但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化习语尤其是具有标志性文化习语时。也有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