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积极性误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误译分为积极性误译和消极性误译两类。积极性误译指的是译者为了完美再现原文的风韵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虽与原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对等,但却能传达最为重要的信息。积极性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出于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积极性误译;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由于英汉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  相似文献   

2.
王薇 《时代教育》2014,(11):172
本文主要谈论林纾前辈在翻译中的误译问题及其因素,并将误译归为两大类: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受到翻译者自身的局限,是一种错译。"有意误译"是翻译者翻译时的一种策略、方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误译在翻译过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但却被众多翻译工作者排斥并全盘否定。本文本着对误译重新阐释和唤起翻译工作者重新认识误译的目的,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用例证的方法阐述了误译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含义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尽管忠实是衡量翻译的的重要标准,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社会风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方面彼此迥异,因此误译现象的存在极为普遍。误译分为有意识误译和无意识误译,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受母语的干扰常常出现语言和文化现象方面的无意识误译。本文介绍了误译的概念及分类,并用具体实例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行细致地剖析,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来的翻译研究中,意识形态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领域。意识形态对翻译有着隐形的制约,但其对翻译的具体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选材、翻译策略的抉择、误译,等等。本文通过Gone with the Wind两中文译本案例分析,主要探讨了因宗教意识形态所造成的误读以致误译,从而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剖析了误译产生的根由。  相似文献   

6.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有许多误译,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有意误译"的忠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文学翻译和日常口语翻译中常见的译例,探讨了译者的有意误译这一方法的具体原因及其价值。通过对误译的分类并具体分析的语言、文化及时代背景,认为应把“有意误译”视作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译者经过谨慎考虑之后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9.
翻译实践中的误译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有些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关,有些是由于译者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讨论英汉翻译中后两种因素导致的误译现象,并对其进行归类和分析,可以为译者提高翻译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1.
以《铁木前传》沙博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误译现象。就无意误译而言,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译者由于理解和表达错误导致的误译;就有意误译而言,主要从非文本操控的角度分析了有意误译的原因及当时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应极力减少无意误译;而作为译者创造性的改写行为,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结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英译汉误译很多。本文列举了一些翻译中常见的误译例句,分析了造成这些误译的主要原因:翻译态度不够严谨、缺乏对英语文化的充分了解、汉语表达能力弱。同时提出避免误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一个民族引入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译,特别是在涉及到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词时,误译现象尤其明显。这其中,有的是因为译者自身在异域文化某些方面的知识欠缺,有的却是译者苦心孤诣的劳动成果。本文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以核心概念"前见"为哲学依据,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识误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15.
英文电影作品片名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翻译。然而,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语言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误译,从而产生各种翻译问题。片名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它的翻译原则。在影院日益萧条的今天,如果电影作品片名翻译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失败,影响票房价值。英文电影作品片名的翻译,可以采直译、意译、音译相结合的方法,以避免误译等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几部文学作品中有意识误译的佳例,分析了误译表现的几个层面,即文体风格、译者的翻译目的、道德伦理观念,并探讨了有意识误译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许昌企业网页的英文版本为着眼点,分析了企业网页中汉译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主要的三种误译,即功能性误译、文化性误译和语言性误译,并针对以上误译种类试探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对企业的英文本翻译及翻译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归化与有意误译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归化与有意误译都是以译者的主观故意为特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归化策略所生成的翻译大都为有意误译,但有意误译并非都是归化所致。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准确,则交流成功,反之,则失败。产生误译的原因很多,文章着重讨论英汉误译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