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志祥 《教育与职业》2007,(36):175-177
翻译差异是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及主体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语言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范式强调意义的确定性,忽视译者的主体性,因而排斥翻译差异。解构主义翻译范式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和主体性,无限度地张扬翻译差异。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应反对无限张扬翻译差异,主张翻译差异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中心论,强调译文的重要作用和译者的重要地位。在解构主义翻译观视野下,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得到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至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和文化研究阶段。现阶段的翻译研究正处于文化研究阶段,它包括众多的研究学派,其中以解构主义研究的影响最大。受其翻译理论影响之下的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批评范式和结构主义批评范式,它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突出译作的作用以及将读者的接受纳入考虑范围。当然,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也不是颠扑不破的,在保持自身合理性的同时它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理想的翻译批评局面应该是各种批评范式的调和与竞争。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等等。一方面,这些观念具有强烈的激进和反传统色彩,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原有认识。另一方面,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刘露 《海外英语》2014,(15):153-154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作为两个极具争议的翻译理论针锋相对地发展至今,很多学者对于解构主义都有误解。该文将在翻译理论的视域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做一对比,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对解构主义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更浅显地认识到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批评观由于受到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一直将批评的重点集中在以原作、原作者为核心的讨论之中,强调译作应该忠实于原作,寻求原文的确定意义,要求译者舍去自我的"偏见",达到绝对客观的评价。然而,这种观点在解构主义思潮下被彻底颠覆了。解构主义解构了本源、核心和传统的二元对立,重新阐释了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并提出了"异延、踪迹、播撒"等概念,使翻译批评由传统的单向的、静态的、一维的批评方式发展成为双向的、动态的、多维的,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翻译批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冲破了结构主义的藩篱,并渗入翻译学研究领域,冲击着传统的翻译观。解构主义从崭新的视角来探讨文本的意义、"可译"、"不可译"等传统翻译问题。针对解构主义的颠覆性观点,中国学者们的接受态度可分为赞成派、反对派和保留派,这些不同派别的观点竞相纷呈,达到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与中国的翻译研究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库的翻译原型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原型论打破了传统的二元思维,跳出了翻译中"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等之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现今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元理论的层面上,据此,按照奈达的文化分类基准,建立小型双语平行数据库,用翔实的语料证明翻译原型论的可行性,证明《易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译者朝译语理想原型不断靠近、抽象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代表及主张进行了扼要的介绍.随后笔者着力辨析了"解构主义"理论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及"结构主义"的异同,并配以实例从几个方面阐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现实运用中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思潮自诞生以来,就对文学、艺术、心理擘、建筑学等学术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以解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研究阶段。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译者不再受制于原文,不再是原文的附庸。翻译研究者重新思考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使翻译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解构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在实践过程中也体现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的伦理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伦理学的批判。解构主义的翻译伦理颠覆了传统的“忠实”翻译观,提出了求异的伦理诉求。解构主义并没有制定翻译的伦理规范,译者只能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中做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翻译语境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求异的伦理诉求往往受到挑战,甚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翻译理论的发展,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起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反叛结构主义的思潮,发展成为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在文论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随后影响到我国翻译界。本文主要介绍解构主义的本质性精神及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也探讨了目前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引以为戒,能将解构主义更好地应用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遵照原作者的思想意图,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格,且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解构主义概念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这一理论传统。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述,总结了其对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这些影响,进一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兴起,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潮流相互碰击;随着翻译与文化结合的盛行,网络诗歌翻译也应运而生;网络诗歌翻译呈现出自由、开放、互动和保留传统的特点是对传统诗歌翻译的挑战,也是媒体时代下文化取向的新发展;译者应趋利避害地客观对待网络翻译,为翻译多元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翻译伦理的角度重释诺德的“忠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观通过消解原文和源语作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者已死”“作品之死”来提高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赋予译者中心地位。在缺乏协同性的狭隘和专断,以作者死亡为代价无限扩大译者能动性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必定会为违背翻译职业道德伦理寻找借口。深受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前期代表有“泛功能”的倾向,为了纠正和弥补其极端化,诺德在功能原则的基石上建立了忠诚原则。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阐释其“忠诚”原则,这对正确界定译者主观能动性,维护1翻译伦理,规范翻译市场,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2]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刘萍 《成才之路》2009,(4):27-28
作为一种反传统思潮,上世纪60年代中期崛起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1967年,德理达的《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它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启迪,另一方面却不无消极影响。本文就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影响,探讨了翻译研究究竞应从解构主义的思潮中吸取或者舍弃一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否定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和意义的确定性,消解了原文的原创地位,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翻译研究走向广阔的天地。很多人认为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胡译"、"乱译"和不负责任的译者,这是对解构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