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引入的外国思想、翻译选材、翻译语言三个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与《学衡》的翻译的差异。《新青年》前期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男女平等、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学衡》通过翻译主要引入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新青年》在翻译选材上侧重现实主义,取材比较广泛,《学衡》翻译侧重古典主义,尤其重视古希腊罗马文化,以西方文学的古典正宗为主。《新青年》翻译用白话文,《学衡》翻译坚持用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自觉地移植、吸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中国现代派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个有特殊贡献、特殊风格的流派。 最早把象征主义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是鲁迅。1908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译介了俄国安特莱夫的小说《谩》和《默》。“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正象其它文学思潮和流派一样,纷纷介绍到中国来。鲁迅、沈雁冰、郭沫若、周作人等人或在理论上提倡,或在翻译中介绍的“新浪漫主义”,即西方现代主义。有关这方面的译介,先后发表在《新青年》、《新潮》、《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少年中国》等刊物上。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陶履恭的《法比二大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文学概述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宣告了一个崭新文学世纪的开始。自此,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张钰 《文教资料》2013,(29):62-63,72
“新文化”先驱们在《新青年》上以“新”字为核心,通过确定“新青年”的实施主体地位、“新”与“旧”的评判标准和破“旧”立“新”的践行方法,希图创设一套“新”文化观并将其引入具体实践。而实际上,《新青年》在后期转向共户主义之前,一直也没有明确的、惟一的理念形成,因此有必要回归到“新”文化观生成的源头去,探究“新”文化观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除了极端的“国粹家”,五四时期各式各样的文学团体或文学思潮,大多拥有自己的“外国先生”,有自己的外来精神源流:《新青年》宣传“易卜生主义”,文学研究会则推重左拉和托尔斯泰,创造社又偏爱德法浪漫主义,……王尔德,波特莱尔和尼采也找到了各自的信奉者。这正是新旧嬗迁、社会变革之际常有的现象:当一统观念被动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主要讲授的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余年文学(1917年——1949年)的发展情况。对于概述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在《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新潮》在其存在期间 ,一方面与《新青年》等紧密配合 ,对传统的封建文学以及新文学反对派展开了激烈批判 ;另一方面对文学观念、语言形式等进行深入探讨 ,在创作上积极实践 ,出现了一大批“有所为”的小说和诗歌 ,从而丰富和扩展了五四新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创办、主编《新青年》杂志,提倡“民主”、“科学”;在“文学革命”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在与封建复古派不妥协的斗争中,在新文学的创作实践上等方面所作了的突出贡献,肯定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大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他发表的反对旧礼教,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化,赞助新文学的言论很多.“五四”以来许多记述新文化运动史实的文章,都是把钱玄同和陈独秀、胡适连称的.自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四卷四期),《汉文革命之讨论》(五卷五期),《罗马字与新青年》(五卷六期)等文章,提出废除汉字改用音标文字的问题,他毕生就以很大精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拟订许多步骤切实的计划,做了许多深入浅出的研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3.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相似文献   

15.
胡适文学观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受当时新文化思潮和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近化论思想的影响,使胡适逐渐形成了进化的社会观和文学观。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潜心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提出了“诗国革命”的主张,同时开始了白话文诗歌创作。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次公开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始于新文学革命,迄于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其主导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文学的主要部分被称之为“五四文学”,用文学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便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响亮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也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如下:《呐喊》和《彷徨》是鲁迅这一时期的两部小说集,其中既包括了他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包括《阿Q正传…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渊源关系极深,《新青年》广告有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并在拥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彰显了对刊物自身宗旨和文学改革的宣传,重视文学翻译和新文学性的启蒙特质,与时代思潮紧密关联,承载着与新文学同步发展的多元意义,发挥了广告所特有的传播媒介作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辐射影响强度。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前期刊载的广告进行全面梳理,来探究"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五四”运动前夕,为了广泛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展对封建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伦理的批判,也必然要求在文学界上实行变革。因此,《新青年》杂志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时,又成为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以提倡白话文而显露头角,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的,无疑是胡适。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他在进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很重视文学上的革新。一九一七年二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旧文学建立新文学的主张,第一个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子。如果再看一下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的支持,更可见他对提倡新文学的功绩。鲁迅与《新青年》发生联系,是在该杂志从上海迁到北京之后,约在一九一七年春。鲁迅应邀给《新青年》写文章。一九一八年五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出版的《新青年》六卷五期上发表了四篇“随感录”。其中题为《圣武》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看看别国,抗拒这“来了”的便是有主义的人民。他们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热风·五十九圣武》“新世纪的曙光”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几乎所有论者都认为鲁迅所说的“新世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