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又发表《减省汉字笔划》底提议(《新青年》七卷三期)。又作《汉字改良的第一步——减省笔画》(《平民教育》第十六号)。  相似文献   
2.
古音这个名称:严格点说,是指周秦时代的声韵系统;宽泛点说,也可把两汉的包括在内。古音学说:就声母系统说,从清代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均见《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到近人章太炎的《古“娘”、“日”二纽归“泥”说》(见《国故论衡》上卷),曾运乾的《“喻”毋古读考》(见《东北大学季刊》第二期),钱玄同的《古无“邪”纽证》(见《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三期);就韵母系统说,从明末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到清代江永作《古  相似文献   
3.
<正>冬,教育部改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称常务委员,钱玄同、黎锦熙、陈懋治、汪怡、沈颐、白涤洲、魏建功七人为常务委员(后由国语会约请赵元任、萧家霖为常委)。  相似文献   
4.
<正>1887(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九月十二日,钱玄同生。原籍浙江吴兴(清湖州府归安县)。姓钱,名夏,玄同以字行。少年时字德潜,改掇献。号疑古,有时自称疑古玄同。父振常,清光绪间举人,曾官吏部主事,晚年为绍兴、扬州书院山长;又在苏州工作。年六十二,始生玄同。玄同从幼生活在苏州。兄钱恂,号念劬,清末曾任中国驻日本、英、法、德、俄、荷兰、意大利等国使馆参赞及公使。钱恂夫人单士厘(字受兹,浙江萧山人),是我国最早迈出闺门、走向世界的知识妇女之一(比秋瑾、何香凝出国都还早),著有《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清闺秀艺文略》等。钱恂比玄同大三十四岁,单士厘在《清闺秀艺文略》跋语中称玄同为“玄同小郎”(“小郎”即“夫弟”),玄同和其侄稻孙的年岁差不多。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润之)和黎锦熙的关系比较特殊,始终保持着真挚的情谊。 黎锦熙,字劭西(1890——1978),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湖南湘潭人,和毛泽东同乡。大约在辛亥革命后1912年两人就相识,交上了朋友。 1945年上半年,黎锦熙在兰州参加了进步组织“民主科  相似文献   
6.
说文章繁简     
文章繁简之说,大约在后汉时已经有了。班固讥讽傅毅,说他“下笔不能自休”(见曹丕《典论论文》),就是崇尚简要,反对文章繁冗的一例。后世许多重要的文论作者,对这问题的看法都是闳通而持重的。如陆机《文赋》云:“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这本是说,文章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道理说得透彻就好,并不需要长篇  相似文献   
7.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辛亥革命前曾改名夏,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原籍浙江吴兴,幼年随父生长在苏州。清光绪末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在日本拜见章太炎(炳麟)于《民报》社,章太炎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同时听章太炎讲文学音韵学。结识的许多章门弟子,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宣统年问归国,任浙江嘉兴中学等校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钱玄同先在杭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详略,关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它的条数的多少,一是它的解说的繁简。一般地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每篇都附有详细的注释,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便利。这样,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用怎么翻阅字典、辞典就能够约略地读懂课文了。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节省许多解释词语的时间,用来从事课文的其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天,在《人民教育》上读了几篇讨论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文章,知道前几年语文教学中曾经发生过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偏向。借用刘光《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意图》中的话来说,这种偏向的具体表现是:“或者离开词句篇章的具体讲授,  相似文献   
10.
钱玄同先生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又积极提倡、推动文字改革工作,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和黎锦熙、赵元任数位先生制订的“国语罗马字”是中国人自己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方案之一,为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九五八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这一报告中曾经称赞钱、黎、赵几位先生的功劳.钱玄同先生前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教授文字学、音韵学等课程.他在这方面的著作有《文字学音篇》、《古音无“邪”纽证》,《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等.关于《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笔者已另有专文阐述、介绍.这里仅谈钱玄同古音学说中有关声纽、四呼两个方面的问题;并略述钱玄同及其师友章太炎、黄季刚在学术研究与师友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和精神,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