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作者开篇对树进行描绘,以起兴的手法很快吸引读者。接着,从树的上面写到下面,又似从表面写到内心。作者的着眼点就不再是形似面是神似,表明树阴的变幻正如人内心之复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无数次的关注日本这位伟大的作家,这位在1968年“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川端康成,他的散文《花未眠》更多的被我作为美学论文来读。文章从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开始写起,写到发现美的机缘,一直写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对当代作文教学应该有深刻的启示。一、作家看来,艺术美的本源是自然美艺术美的本源是自然美,这无疑是艺术起源于生活的佐证。川端康成谈到的罗丹的创作和玛伊约尔的创作时说“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谈宗达的画时说“深深理解宗达高尚…  相似文献   

3.
孙云云 《现代语文》2013,(12):58-61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文言散文。它通过记叙“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抒发情感。贯穿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物线以轩为写作角度,情线有对亲人的深沉怀念,更有作者复兴家族的强烈责任感。文章表达的一大特点就是将项脊轩中人、事的变迁和作者的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抒发情感时,既有明写,也有暗写,在从明写到暗写的变化中,体现了作者内心难言的伤痛。  相似文献   

4.
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甬。《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作者一开头就用不少的笔墨写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如今已是一片宁静、美丽的景象,写到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和煦的阳光以及孩子们的嬉闹。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集中营中各种惨不忍睹的事实以及令人发指的刑具,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的一段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景物描写与后文的介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读者的内心是一种极大  相似文献   

5.
记叙文常常要写到人物。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外表把人物的内心性格反映出来,这样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这一个”,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模式。怎样抓住特点来写人物呢?通常可以从肖像、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几方面着手。《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代表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的行为,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这就是文学描写的主要方面,也就是我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6.
我习惯于把树想象成一个缄默而内心丰富的人。它站在时空的地平线上,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以孑然的身影演绎着生命的四季。从第一片绿叶的萌芽到最后叶子的凋零,循环往复,树经历着生命的茂盛至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性格,在小说中五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描写,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写的是一个人,我们却可以从一个人看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8.
《教师之友》的光来自内部,她从采没有对作者的霸权,她自身发光,于是我们读者的内心也开始发光。所谓佛性无南北,人皆可以成佛,内心的光亮一直被遮蔽着,《教师之友》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内心。  相似文献   

9.
《教师之友》的光来自内部,她从采没有对作者的霸权,她自身发光,于是我们读者的内心也开始发光。所谓佛性无南北,人皆可以成佛,内心的光亮一直被遮蔽着,《教师之友》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评语     
当我读完张寒随的作文《我的精神家园》后,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我感到: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当有些人千方百计地追逐物质享受的时候,一个中学生能把书籍作为自己休息的精神家园,确是难能可贵的。文章写的是“我”,但寓意不仅在我,它启示人们:一个人在辛勤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流离和荒废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篇作文意在笔先,主旨鲜明。文章虽从“我有一间完全独立的书房”起笔,但作者叙写的重点并不在此,而是由书房写到“书房内弥漫着的书香”,写到无声的书“最有灵性”,写到在书林中寻觅知音的书趣,写到自己静默在一个人家园里的安逸,这样由浅…  相似文献   

11.
一、化景物为情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小学古诗中亦不乏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了空旷凄清之景,用来衬托诗人内心压抑孤寂的愁情。诗写到“江清月近人”时嘎然而止,使人感到余韵悠扬。这一轮近人的月影会引起诗人哪些愁思呢?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道路的坎坷……一起涌上心头,在这凄清画面的衬托下,我们可以推测诗人的心潮多么不平静啊!可以说这里收到了“语绝而意不绝”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作者二毛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在他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13.
我习惯于把树想像成一个缄默而内心丰富的人。它站在时空的地平线上,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以孑然的身影演绎着生命的四季。从第一片绿叶的萌芽到最后一片叶子的凋零,循环往复,树经历着生命的茂盛至衰败的轮回。当绿翳覆盖着树冠,树的身上流淌着绿色的液汁。这是青春的液汁,它使树充  相似文献   

14.
观雪     
天下好文章怕早已将雪写尽。面对一场大雪,如何突破这一写作的困境?那就要写出你眼中充满灵性的雪来。除了以独特的视角切入,更须聪颖的运思。习作《观雪》就是这样一篇佳作。作者从遇雪始,继而写“淋雪”、“听雪”,最后写了“观雪”与“悟雪”,从雪写到了人,写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并以“雪者、学也;雪者,师也”收束,给人美的回味与沉思。  相似文献   

15.
种子发芽了     
阅读一篇篇孩子的植物观察日记,内心充满着说不出的感动。 黄振源写到:“我们的种子像一个个有生命的孩子,悄悄地拱出地面……” 回新元写到:“今天又去试验田了,发现它们已经开花了,太可爱了啦……”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语文考试中作文占很大比例的分数,而在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很重要,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个事物进行较仔细的表述。细节,即细微环节。比如,一个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微笑等,都是对他的细节描写。有的时候细节描写可以写到一个人的心里,可以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只有有了枝叶才可以显示出树的美丽,也只有有了枝叶的点缀才能让一棵树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树没有枝叶就会枯死,作文没有细节描写就会空洞无物。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细致观察,然后运用文字来把它描述出来。细节描写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精致的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  相似文献   

17.
《傻二哥》一文,作者写了童年时代的一个邻居傻二哥的事,从他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写到解放后成家立业,通过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歌颂了新社会。其写法很有特色。一文笔流畅,风格清雅。作者写人记事,像叙家常、讲故事那样。不加虚饰。不落俗套。使读者有一种  相似文献   

18.
内心的力量     
[路子对你说]内心有力量的人,像树,能挺直身子,展开茂盛的枝叶;会在艰难的环境中强壮起来,捧出花与果。内心没有力量的人,像浮萍,散乱无根,飘飘的,没有分量,只好随波逐流了。内心有力量的人,有反思的能力、悔过的能力、向往的能力、追求的能力、承担的能力……本期给大家选的这  相似文献   

19.
《游褒禅山记》的主题,说法不一。一般的都认为,“志,力、物”和“深思而慎取”两大内容是它的主题,连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和师范文选课本也是这种观点。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作为一孔之见,我认为主题的内容就是一个,即处事治学要有得,必须“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分析内容安排。第一段记叙游山。作者从山写到院,从院写到洞,从洞写到碑,从碑写到文,暗寓游山,重在考证。一方面,在平淡中显出各种景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为说理铺设伏线。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作者只分析“花山”“音谬”的客观原因,故意避而不谈谬传的主观原因,就巧妙地安下了潜台词,给后文说理作张本。第四段与之遥相呼应,由音谬推及治学之谬,告诫“学者不可以不深  相似文献   

20.
《枸杞树》是季羡林先生1933年写的第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再现了作者第一次远离家乡到北平考大学,住在西城一个公寓里,伴着院内一棵苍老的枸杞树,读书备考,做着理想之梦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初到北平考大学时内心"有点惊异,有点担心,有点好奇,又有点迷惘"的心情,借枸杞树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