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批判精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批判主题也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194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批判主题的作品很多,考察这些作品与"五四"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无疑会对把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有帮助。文章认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表现出了不自觉的步步后撤,"后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自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被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观缘起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的质疑。通过反思现代性、理性同一性、概念帝国主义的实质.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核心的自觉的历史性、实践性扣批判性的文化精神.对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并代表着整个西方工业文明本质的启蒙精神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从而揭示了人类的历史就是启蒙摧毁神话和销蚀自身的历史。依照批判理论的历史观。历史不是启蒙理性所勾勒的那幅人类战胜自然的宏伟蓝图,不是启蒙理性不断开辟新疆域而一路高歌猛进的宏伟历程。而是在当代所制造的西方文明进步的理性形而上学神话中注定了启蒙自身的悲剧性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歌德的小说《亲和力》讲述了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这与启蒙时代对于理性的高扬表现出一定的差距,为反思启蒙理性提供了别样的视角。与此同时,这种爱情描写所体现出的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与二战后西方社会兴起的对理性的质疑、批判热潮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对更高层面上的理性的坚持和追求,由此完成了理性由工具到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李锐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集中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的奴隶意识、看客意识、安土意识的思考与批判。在这种启蒙话语的背后,同时潜隐着对启蒙本身的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于李锐对自我完满与自在运动着的民间社会的描写上。李锐小说中存在的启蒙的坚守与质疑的双声对话,折射出20世纪知识分子一种普遍的精神焦虑,其原因与20世纪的启蒙文化情境以及启蒙者在启蒙立场与民间立场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被细化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有一定的梯度,理性思维是基础,批判质疑要基于理性思维,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最高阶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寻求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培植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其中,理性思想的重点包括: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  相似文献   

7.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面对哲学形上传统遭到普遍批判,理性、真理、主体性等现代性核心概念受到质疑,颠覆、解构日渐盛行的“时代的精神状况”,哈贝马斯公开声称“我必须肯定启蒙理性的历史成就,相信社会进步的逻辑”[1]28,疾呼“为捍卫我们的启蒙立场而奋斗……坚决拥护启蒙精神”[2]62。哈贝马斯称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求知精神、实证求真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1]其中批判和实证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学生比较缺少的.为此我们在初中物理学科中,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建构了“批判与实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批判精神,在贫民视点下,他既坚持启蒙理性,又努力审视人性中潜藏的病态,建构起了多维度的批判话语体系,也彰显了他文化批判精神的独特和深邃。  相似文献   

11.
在日益边缘化的时代,当代文学小说创作当中的人文精神是在“文化的回跃”中的建构。当俗世启蒙理想、技术主义消解了生活的诗意和理性,“犬儒主义”度浑噩人生,精神荒漠化之后,人文精神的进行时建构表现为以知识分子写作对抗商业化写作、直面物化状态下的人生、呼唤媚俗文化中的“血性”。  相似文献   

12.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特点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为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在启蒙精神的指引下,教育理论也开始了现代性之路,主要表现在目的观、研究观、课程与教学观、教师观上。现代性及其教育观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现代性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观也没有丧失它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性的教育观之出路在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教育观的有机整合,即走和合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启蒙辩证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启蒙理性在晚期资本主义下剥离了人的主体性,沦为一种统治支配:这种支配在文化领域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人进行意识形态的整合,造就了人的单向度性,在政治领域则对人重塑了一种虚假的主体性,最终导向反犹主义;非理性的人和一体化的社会宣告了标榜主体性的启蒙理性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知识启蒙作用是知识所具有一种重要伦理精神,从元伦理学出发对知识启蒙的可能性作出逻辑的,发生学的和修辞哲学的分析,可以揭示知识启蒙的逻辑-修辞模式,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近代启蒙运动展示了知识启蒙的历史化模式,现代知识社会中知识启蒙作用之萎缩的原因,决定了知识伦理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休谟和柏克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二者的思想都是对启蒙运动理论的反思,二人都反对过于高扬理性的启蒙主义理论,对启蒙理论及其价值观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但他们在政治哲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在维护自由与秩序前提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启蒙主义是1937—1945年间中国抗战文学既存的一种重要话题。其时,众多的文艺家言说着这一重要话题,众多的文艺作品暗含着这一重要话题。意在最大限度地启蒙民众,激活民族精神,在促进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过程中实现中国社会人生的根本改造。但是,中国抗战文学这一题中应有之义,却一直不为研究界所重视。这一被忽视六七十余年之久的文学历史话题。今天重新提起加以论析,应当说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生存宿命的哲学意识是陈梦家《梦家诗集》诗歌的精神指向。具体来看,这种精神指向在《梦家诗集》中主要是通过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遍生存处境,爱情、向往和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得以体现的。同时,《梦家诗集》诗歌也传达出了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