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温松峰 《双语学习》2007,(8M):138-138,140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自白派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反映了她不凡的人生观,在她看来“死亡是一门艺术”,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认为死亡即是永恒和再生。本文借她的一篇诗作《雪莉角》来分析她对死亡的看法,即,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精神可以长存,惟有精神才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2.
艾米丽·狄金森作为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平生写了近1800余首诗歌.她诗歌的主要主题包括自然,爱,死亡.她生前平和,默默无闻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她在诗歌中分享关于爱与死亡的观点并试图告诉读者:只要爱存在,那么死亡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诗歌抒写心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的形式上。所以,诗歌教学必然有着她独特的一面,她的;艺术特征主要反映在情感、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语言、情趣等方面,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4.
诗歌抒写心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的形式上。所以,诗歌教学必然有着她独特的一面,她的艺术特征主要反映在情感、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语言、情趣等方面,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材中每一年级都编入了几首现代诗,选入  相似文献   

5.
薛涛是唐代的著名女诗人,她的情感世界和她的诗一样都受到了后人的瞩目,可以说她丰富的内心情感成就了她诗歌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品读诗人的情感世界,来透视她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普拉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与自杀有不解之缘的普拉斯对死亡问题非常痴迷,她运用意象、哥特场景和黑色艺术等修辞手法来使死亡主题诗化,把死亡和生命的升华糅合在一起。在诗化的死亡中,普拉斯对生命有了双重认识,她不仅留恋生命,对再生也充满渴望,揭示出流淌着生命意识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李斌 《现代语文》2013,(4):84-86
中国古代蔚为壮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诗歌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而古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的比重,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有古代诗歌38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的第六条  相似文献   

8.
“死亡”与“永生”一直是艾米莉诗歌的重要主题,她一生共写下五六百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她不止一次地从特殊视角,以起死回生者的身份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死亡全过程,并对周围人们对其死亡的反应作了大胆的想象和精湛的描述.章文尝试依据无意识理论,挖掘其醉心于以“死亡”为主题的最深层次原因,进而阐释出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陌生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爱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探讨她的死亡诗歌主题与创作手法的陌生化效应。在狄金森看来,永恒可以通过诗歌的艺术美实现,而她的艺术美也超前体现了现代文学中的解构主义、陌生化效应的应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杨超 《文教资料》2011,(27):17-18
爱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文坛最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语言简洁,风格独特。本文通过对其代表诗作之一《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的韵律节奏、词汇句法、语符形式的探讨,展示诗人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彰显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500多首死亡诗中,用"心灵之眼"对死亡主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本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结合其书信,揭示出狄金森对死亡"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体验及她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张志鹃 《海外英语》2014,(12):207-208
Kate Chopin is known for addressing feminist issues many years before the feminist movement began in America. The Story of an Hour, published in 1894, is one of Kate Chopin's most famous stories, which reflects Chopin's view of the vital role that freedom played in women's lives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the protagonist's, Louise Mallard's,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an hour after the news of her husband's death. In the end, Louise Mallard's death intensifies the drama of the hour and, at the same time,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相似文献   

13.
王华英 《海外英语》2012,(12):223-226
《露西》组诗中流露着强烈的死亡主题。华兹华斯的死亡意识与他矛盾的自然观有一定的联系。在《露西》组诗中,自然既有慈爱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这种双重性困惑不解。他崇尚自然对人性的净化作用;而又感觉到在自然法则下人生短暂易逝,死亡不可避免却又无可预见。在露西的英年早逝和其带来的孤寂中痛苦挣扎,他最终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的媒介之一。死亡使得生命复归神性,得以在宇宙万物中永生。华兹华斯的这种死亡意识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终极走向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对自然、宇宙、人生最具独创、最具深奥的观察力,她以自由的灵魂书写出一个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世界。死亡之谜作为宇宙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关注。在她的“死亡”诗中,狄金森除了一如既往地使用突兀而大胆的意象、圣经隐喻以及为造成韵律上的起伏跌宕而使用短破折号外,她还有效地利用矛盾并置这一创作技巧,从而使其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她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杨绛对《斐多》的翻译和对《我们仨》的创作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仨》的思想内容体现了杨绛对《斐多》思想的认知。杨绛通过翻译及创作,对灵魂不灭、灵魂归宿及灵魂的归途进行了一次智性的探索,并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森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女诗人,她的死亡主题的诗歌长期以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从多个角度进行的评论和阐释,本文也拟对其死亡诗歌中独特的意象、诗歌中反映出的作者对待上帝的态度、以及作者对永生的认识等角度进行解读,以期对这位神秘的美国女诗人对待死亡的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宗教态度有个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作品的一条主线,与陈染表现女性的自主意识相比,死亡意识是贯穿于创作中更为久远并长期存在的内容之一。本文从分析陈染对死亡问题的描写和思考入手,力图对陈染死亡意识作勾勒式的描述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8.
管同不仅宣扬守节尽孝等封建保守的妇女观,同时赞扬女性在持家教子等方面的作用,歌颂女性的刚毅、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童年母教对管同这种复杂妇女观的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早期的几篇散文分别论述了她的历史观、文艺真实观和国民性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可看出张爱玲眼中的历史是平民生活记忆中的历史,文艺的真实是建立于作家生活体验之上的、包括细节和局部真实在内的贴近客观生活的真实,其理解的国民性是优劣互生的,具有犬儒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中的一件大事。小说中叙述晴雯为大观园中最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其死因表面看是由王夫人所致,而邢夫人、凤姐儿、王善保家的、碎碎骂骂的婆子们及大观园中的告密者,是这些人形成的合力害死了晴雯。她那疾恶如仇,不屑爬高枝,又不低眉顺眼地谄媚主子,对别人干的事一看就察而且脱口而出地揭露、反奴性、反抗性的人格特质是其死的本质原因。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不被社会见容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是全社会人性被异化后的悲剧。她被一股巨大的毁灭力量所操纵与玩弄,只有将人格的价值意义留给"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