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萍 《湖北档案》2010,(11):44-45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字广厦,号长素。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光绪帝,建议变法,提出改良主张,以图国强。1890年至1893年间。康有为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1300多位举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议会思想是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其最初萌芽始于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书中他提出了“增设训议之官”的建议,表露出朦胧的参政要求。到1895年5月,康有为的议会思想明朗化。在作为变法开端的“公车上书”中,他完整而详细地阐述了以“结合民志”为宗旨的“议郎制”设想,实质上正式提出了开议会的主张。1896年《上清帝第四书》中又主张“设义院以通下情”,并把设议会要求由中央推广到地方,并在概念上接受了“议会”,尽管如  相似文献   

3.
正"上书"是古代士人向帝王奏谏陈词的一种议政形式。清代中下级官吏和平民可以通过呈请的方式,向皇帝上书,但必须由拥有具奏权的机构或官员为其代奏。这里选登的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四年,康有为曾先后7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请求,陈述变法举措,希望倚重君权,实行自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苏生,后名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南海先生”。生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卒于1927年。光绪癸已举人,乙未进士,授工部主事,为我国近代改良派领袖。尝与弟子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有“康梁”之称。康氏初以上书变法之志不达,乃返广州筑万木草堂讲学蓄书,所藏多属普通之书。戊戌之变,家被抄,其书移广雅书院。《广雅书院藏书目》附列卷首,所云奉督宪发下寄存书目,即其时康氐所藏。  相似文献   

5.
汪中《述学》一书刊刻过程较为曲折,针对先后出现的几种版本,曾衍生出层层误会。近年经过学者细致研究,有关疑问已相继解决。唯有顾广圻为汪喜孙校刻本面目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清刻本印次的调查,否定了道光三年汪喜孙刻本的存在,初步澄清顾校本的来龙去脉,推演出该本改字的三阶段,并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与动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忠文著《晚清人物与史事》一书,2015年3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中华学人丛书之一部,汇集作者有关晚清政治史研究论文20篇。晚清的政治格局,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由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  相似文献   

7.
孙微 《图书馆杂志》2007,26(3):74-76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与钱谦益《钱注杜诗》共为清代杜诗注本的奠基之作,对清代杜诗学影响深远。然其书的最初刊刻时间一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辨析指出,以往学者以顾炎武《日知录》的初刻时间来判定《杜工部诗集辑注》的初刻时间是不可靠的,该本最早的刊刻时间应是康熙九年。  相似文献   

8.
日本明治刻本《大清文典》,原本为晚清学者高第丕、张儒珍合著的《文学书官话》.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文学书官话》的评价不高.但《大清文典》等日本版本的存在,说明了《文学书官话》在海外的影响及其在汉语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了茅海建先生《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这是作者用10年时间完成的力作,对推动戊戌变法与近代史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了对康有为《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中的光绪二十年(1894)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作鉴注,作者引证了200多种文献,用80多万字的篇幅进行严格核对,鉴别真伪,重建史实。  相似文献   

10.
《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也是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代表作之一。《十竹斋书画谱》的刊刻成功,正是晚明徽派刻书进步的体现。本文以《十竹斋书画谱》为例,从刊刻题材、表现形式、刊刻技艺以及创作团队四个方面,对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进步性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鑫洁  二月河 《出版科学》2018,26(1):125-128
丁晏《曹集诠评》最早版本为金陵书局同治十一年刻本.关于金陵本《曹集诠评》的成书,目前学界谈论最多的是曾国藩对此书的支持,而对具体的刊刻过程及刊刻过程历经的波折,关注较少.正因如此,也忽略了高均儒、莫友芝等人的努力和付出.以全局的视角梳理《曹集诠评》的成书过程,既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在此书刊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又能从一波三折的刻书过程体会此书刊刻不易.  相似文献   

12.
清人汪士汉编有丛书《秘书廿一种》,在清代曾经多次刊印,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足见其流传之广。笔者通过对其中《白虎通》的版本调查,第一次将此书的版本刊刻顺序加以梳理,藉此以说明清代书坊刻书之复杂与一般官刻、私家刻书不同,不可忽视,以期为日后清代书坊刻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碑学"书风影响了近代几代人,而《广艺舟双楫》是晚清康有为对"碑学"理论的总结式著作,影响很大。本文主要以这部书为支点,展开对康氏"碑学"书法的探析。  相似文献   

14.
清翟云升所作《隶篇》四十五卷,三续而成完书。《隶篇》一书是研究隶书,临写隶书的权威工具书,但该书初刻、续刻本的刊刻者、刊刻年份,各家著录存在许多分歧。其道光间刊行者仅有翟氏五经岁遍斋家刻本一种,至于所谓许梿、杨以增刻道光本,皆子虚乌有者。而光绪年间宜都杨守敬有《隶篇》重刻本,其刊刻时间于今也可确定为光绪五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农书,《齐民要术》在明代中期以前的流传其实非常有限。不仅刊刻极少,而且仅有的刊刻大多留存在"秘阁"之中。但是明中期以后,随着"侍御马直卿"所刻的"湖湘本"《齐民要术》问世,该书才广为流传开来,明人丛书《秘册汇函》《津逮秘书》,清人所刻《学津讨原》本、崇文书局本、渐西村社本,均以此"湖湘本"为底本校勘而成。但是学界对于具有存书之功的"侍御马直卿"则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对于马氏生平的考证,有助于深化《齐民要术》的研究,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刊刻农书其实是明代地方官员的"善政"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录学》是晚清山西目录学家耿文光所编的一部目录学著作。现存世者有刻本和稿本之分,前者九卷,后者原二十卷,今则为残本。九卷本成书时间及刊刻过程有资料可据,二十卷本则需要进行进一步考证。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二十卷本,并非初稿,而是第二次修订稿本。其成书时间大概在清同治十年,至光绪十四年尚在修订。其对《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的最终成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大帝玄烨第五次巡视江南,命江宁织造曹寅刊刻全唐诗,以翰林彭定求等十人分校。五月,曹寅在扬州天宁寺组建唐诗局,制定全书凡例,开始校刊,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全部刻成,"装潢成帙,进呈圣览"(《全唐诗进书表》)。编成共九百卷,收诗49403首,句1055则,作者2576人(不计神鬼怪等)。应该说,清编《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确是一部颇具规模的断代诗歌总集,但在书成之始,已  相似文献   

18.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19.
刘萍 《档案天地》2010,(3):29-31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58年生。1888年10月,鉴于民族危机深重.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以图国强.提出了改良主张。1890年至1893年间.在广州聚徒讲学.培养维新力量,致力变法维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1898年。与梁启超、谭嗣同等首倡维新.向光绪帝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03年(续)6月27日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摘要在《苏报》上发表,题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该文充满民主革命思想,以进化论作武器,对康有为的尊孔保皇理论进行了系统清算,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批判改良派的公开论战打响了第一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