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说现在的书越来越容易写。不久前,听到一位写书师傅——他喜欢这样称呼自己,而不愿透露姓名——神侃写书之道。初听,满受鼓舞,有茅塞顿开之感,且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听到后来,却嚼出了编书人的许多苦涩和辛酸,生出了编书人被愚弄后的愤怒和自我作贱的内疚。此君未届“不惑”,书却写到了“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水平,已有二十几大本著作问世。写书师傅如是说——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4.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5.
国内的书话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已经约略可以分为两派了。一派以旧书(即线装古籍)为“话题”,喜谈买卖、借刻、校勘及版本、藏家诸书林掌故,一派以新书(旧平装及再版本)为“话题”,所谈不出现代文坛的书人书事。但唯独有一人能够不立门户地在书话作品中说旧话新、融古化今,这就是为书话家奉为“书话主人”的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唐弢先生的“书话主人”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书话》集子建立起来的,并以《晦庵书话》为其代表。是书的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谈  相似文献   

6.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7.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8.
写书,不是件易事。写书多是因人生积累颇多,对世道感受颇深,有感而发。因此,写书者大多是心智成熟的人。曾几何时,随着汹涌澎湃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知识积累过程已大大缩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少年人写书正在成为眼下的时尚。我在最近这几个月里,有幸读到了三本少年人写的书。最先一本是韩寒在十六岁时写的《三重门》;后来是黄思路写的《十六岁到美国》。最新的一本是十五岁的矿矿写的《放飞美国》。这三本书的巧合,让我对少年人写书的现象,以及少年人写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毫无疑问,少年人写的书离不开他  相似文献   

9.
徐雁 《中国编辑》2006,(4):74-76
我发现,大凡喜欢书话的人,在图书美学观上,由启蒙而自觉,或先或后地都认同了书籍的“毛边”之美,最后几乎都自动皈依了以鲁迅为首的“毛边党”。鲁迅对“毛边书”情有独钟,曾经积极倡导,并自称“毛边党党员”。我国早期的新潮社、未名社、创造社、希望社和北新书局等,都有“毛边书”问世,只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实在是不多了。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1.
很多干编辑的都说他自小就特别喜欢书、刊、报什么的,或说爱看书,或说爱买书,或说要写书……似乎觉得自己干编辑更理直气壮些,与“文字工作”是有缘在先的。但我自  相似文献   

12.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13.
信息快递     
《湖北档案》2004,(12):43-44
近日,荆门市档案局局长关明成同志荣获荆门日报社、荆门市新闻出版局、荆门市新华书店等单位授予的“十佳通讯员”和“十佳藏书户”荣誉称号,这是市有关部门对他长期以来买书、藏书、读书、写书,与书为伴,笔耕不辍精神的高度评价,也是他第二次荣获荆门市“十佳藏书户”称号。几十年来,关明成同志以藏书为乐,已藏书达5000余册,以历史类、旅游类和各类工具书为多。  相似文献   

14.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15.
据《文汇报》“书缘”专版报道,今年香港书展期间,来自两岸的文化名人,上海的余秋雨和台北的余光中,在香港握手言欢,畅谈写书、读书和文化,香港人誉之为世纪末的“双余会”。书展期间,两位文化名人都作了演讲。余光中在题为《开卷如芝麻开门》的演讲中说,读书如“打开芝麻门”,门打开了,能否得到宝藏,开卷是否有益,要看你是否懂得读书和选读什么书。他认为,  相似文献   

16.
闲话读书     
下毒与撒种 书,大半是不得志的人写出来的。因为失意的人有写书的时间,也有写书的动机。 失意者著书的动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下毒,他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他要用他的著作来报复;还有一种是撒种,他满腔热血、满腔理想,在现实社会里没有施展的机会,但是他要用一种方法把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传给别人,免得随着他的肉体腐烂。  相似文献   

17.
鲁迅所译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从出版到现在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前,鲁迅在给亲密的战友瞿秋白信中曾无限深情地说,自己对于《毁灭》中译本“就象亲生的儿子一般爱他,并且由他想到儿子的儿子。”爱“书”竟然如同爱“子”,这或许会使今天的一般读者感到些微诧异。可是,假如我们回顾在那腥风血雨  相似文献   

18.
读过很多书之后,读的书开始越来越少,对书也越来越挑,读的书也越来越“老”--一方面是书的内容老,另一方面是写书的人老。这是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依个人的口味来说,我比较喜欢看老书、旧书、闲书,在这其中又最喜欢看口述类的书,访谈类的书次之。  相似文献   

19.
书话新葩又几枝叶嘉新书话这玩艺儿,有人写就有人读,有人出就有人买。尤其是书话爱好者,买了读了,还要发而为文写出什么“书话之话”,硬是营造出一种书香的氛围。那冉冉袭来的书香,直教书痴们心动神摇,趋之若骛了。笔者也忝列书话爱好者中一分子,因“书话之后”的...  相似文献   

20.
我在这里说的书话,指现代文学的书话。古代的书话如藏书题跋、读书记之类的东西,且按下不表。现代书话的出现是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而产生的,算起来大约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在郑振铎、阿英、曹聚仁、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蔚为大观了,近几年还出现过一阵“书话热”,风靡了读书界,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的拿起了笔,写起了书话来。提起现代书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弢先生。正如著名书话家徐雁先生所说,人们之奉唐弢先生为“书话主人”乃至“现代书话之父”,自是不可更易的定评(《雁斋书灯录·谈谈“书话”》)。有人说,唐弢先生一生写了那么多的东西,而真正能传之久远的,恐怕只有那一部《晦庵书话》。初听此言,不免大吃一惊,但细细品味,觉得大抵也不错。先生往矣,我来亦迟。其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总之是斜阳系缆,世事沧桑,不容易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