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2.
相传,明末清初志士王郎,反清兵败后,到崂山华严寺中出家,法号“上善下和”。他后来成为本寺院的第二代方丈,并首创螳螂拳法于华严寺中。 螳螂拳经数传,日趋完善,后来由莱阳县小赤山村人李秉霄承其宗法;此后,螳螂拳便植根于莱阳,八代繵递至今,代不泛其人,即现在之“太极螳螂拳”,亦有称其谓“梅花螳螂拳”的,皆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3.
在烟台武术界,有两位先生堪称“武林双杰”,即李飞林、周振东先生,他们是烟台太极螳螂拳法的优秀传人。其中李飞林先生不仅武功高深、气度不凡,更是(莱阳三山)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嫡系继承人。  相似文献   

4.
刘连洋 《精武》2004,(6):1-1,4
在烟台武术界,有两位先生堪称“武林双杰”,即李飞林、周振东先生,他们是烟台太极螳螂拳法的优秀传人。其中李飞林先生不仅武功高深、气度不凡,更是(莱阳三山)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嫡系继承人。  相似文献   

5.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6.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7.
螳螂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太极梅花螳螂拳实属梅花螳螂一系,因其内外兼修,劲力刚柔并济,手法以圆转缠绕的弧形居多,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以太极梅花螳螂拳称之,并有歌曰:内运太极贯中气,外走梅花七星道。  相似文献   

8.
柳国顺 《精武》2009,(8):18-19
锁口捶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重要拳法之一,属八刚中“迎面直捅”的范畴,是直线短途突击敌人喉部的直拳击法。喉是呼吸通道和发声器官,遭受击打可致人失去语言等功能,故名“锁口”。喉是由几块软骨搭起成为支架以维持气道的通畅,是人体不经打的要害部位,正面受创极易破坏软骨支架,致人窒息而亡,所以历来被列为禁打部位。如“八打八不打”中即有“二不打对正锁口”的明示。有此危险,所以太极梅花螳螂拳在锁口捶的实做练习中,  相似文献   

9.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10.
周振东 《精武》2004,(6):5-7
螳螂拳.创于胶东,以其独特的神韵蜚声海内外。作为螳螂拳嫡系的太极螳螂拳.更以其独特的手型、空灵的劲道、佼人的战绩令无数江湖豪客、武学志士为之称道。经几代宗师苦心研究,太极螳螂拳已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李英杰 《精武》2009,(4):23-23
螳螂拳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清道光年间梁学香所创,由郝恒禄、郝宾传到东北,所谓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指技击手法精准,招式连发,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称“梅花”。  相似文献   

12.
李飞林 《精武》2004,(10):18-18
对太极螳螂拳家而言,拳术训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交手实战。关于太极螳螂拳,先辈们曾经做过总结,并结集成书,就是《太极螳螂拳谱》,其中《对敌交手三要素》就是对实战的解说。书中所载“一胆、二劲、三功夫”可谓是历代先辈们无数次生死搏斗的窍要总结。  相似文献   

13.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牟宁1986年出生在烟台栖霞:我跟超级散打王柳海龙是一个镇上的.我和他还算是师兄弟呢!牟宁也在柳海龙曾经习武的海洋五头山武校学习过.只不过我进学校的时候他已经进山东队了。牟宁从小和父亲习练螳螂拳,父亲是练太极螳螂拳的.他在老家还挺出名的,有很多人都慕名找他学拳。10岁左右,牟宁开始正式学习螳螂拳套路。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螳螂拳.小时候挺胖的,有点儿懒,而且无论什么拳种,一开始入门功夫都很枯燥,又苦又累。在想放弃又不舍得放弃的拉扯过程中.牟宁身上的肥肉没有了.肌肉也越来越硬,小胖墩儿变成了强壮的少年。感受到练拳的好处后,牟宁也就坚定了练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6.
张玉华 《武当》2000,(1):61-63
第四位:熊春茂先生(1918~1993年)。江西丰城人,是中医大夫。40岁时,经天津著名螳螂拳大师于海涛介绍,拜张振之先生为师学犹龙派太极神功。熊春茂40岁开始学犹龙派太极神功(在此以前未曾学过任何拳术),年龄已属偏大,但是张振之先生根据他的身体条件把犹龙派太极神功下盘功法  相似文献   

17.
姜越  金山 《精武》2007,(3):9-11
太极梅花螳螂拳是一种技击性非常强的拳种,在实战中以招也打,不招也打,连招带打。其打中有拿,拿中有擒,擒中有摔,擒摔结合。现介绍螳螂拳擒摔十法,以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8.
姜越 《精武》2006,(12):37-37
螳螂拳是明末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所创。起初,王郎练的是少林功夫,一练就是十年,精熟地掌握了少林拳路。为了探索各家拳法的奥妙,他走遍了北方四五个省,得知河南温县桃源乡陈家沟世代练武,更出了个陈王廷,此人结合了祖传拳法及戚家拳等诸家之妙,又融会了医书脉络和周易、阴阳诸家学说之奥,独创出了太极拳,便想拜陈王廷为师。谁知  相似文献   

19.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莱阳螳螂拳对中国近现代传统螳螂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国家定为传统武术比赛表演项目。提起螳螂拳,螳螂拳爱好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  相似文献   

20.
柳国顺 《精武》2008,(12):50-51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剑实战性强、行剑风格独特,在螳螂门器械中颇具代表性。该剑是由实用的“剑字”练习入门。再相继练习螳螂八仙剑、螳螂达摩剑两套剑路。螳螂拳宗师郝恒禄为该剑的创编,以及“十二剑字”理论剑谱的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其精湛的螳螂拳技艺.尤其螳螂达摩剑实为他的武学代表作。郝信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