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2.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3.
丛万珠 《武当》2024,(2):42-44
<正>“七星螳螂拳之三十六式双手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属由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的螳螂拳分支七星螳螂流派。它是由王郎的再传弟子林景山(山东莱阳人)传给弟子胡永福(山东莱阳人),后传给第三代弟子王清纲(山东黄县人),而后传第四代弟子辽宁大连金州人张林(字佑富),张林传给第五代弟子丛万珠。现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石民琦 《精武》2006,(6):52-53
螳螂拳发源并盛行于山东烟台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炳霄、赵珠、梁学乡、姜化龙、宋子德以及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人。其中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 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尤其是崔寿山先生作为螳螂拳一代宗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张道锦 《中华武术》2000,(11):34-35
螳螂拳的承传有所谓“字诀”,这些字诀是螳螂拳防御手法应用的总纲,也是螳螂拳拳法理论的骨干,对于螳螂拳学习者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虽然各个支派的字诀不尽相同,但是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以“烟台螳螂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社会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烟台螳螂拳的起源、流派、申遗之路及发展历程等进行分析,并对烟台螳螂拳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旨在为烟台螳螂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英杰 《精武》2009,(4):23-23
螳螂拳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清道光年间梁学香所创,由郝恒禄、郝宾传到东北,所谓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指技击手法精准,招式连发,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称“梅花”。  相似文献   

9.
露齿菩萨     
1982年发行的《辽代彩塑》邮票,面值70分的图为合掌露齿面带微笑的胁侍菩萨,俗称“露齿菩萨”。 露齿菩萨是辽代彩色雕塑中的精品,现今保存在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菩萨的造型大多是紧闭双唇,神情严肃,仪态端庄。而该塑像却打破常规,  相似文献   

10.
武夫 《中华武术》2001,(1):46-47
1982年,山东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刚《武松》在全国范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剧的武打设计惊险逼真、紧张激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这部电视剧获得了当年的“飞天奖“和“金鹰奖”。担当这部优秀电视剧的武打设计,并在剧中扮演“飞天蜈蚣”王道人的就是著名武术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七代传人张炳斗先生。  相似文献   

11.
螳螂拳是传统武术中著名的拳种流派,其技法独特,技击性强,深受人们的喜爱。早就想到山东烟台的“螳螂拳窝子”走一走,看一看,寻访一下那里的名人逸事、武风武韵。我们武术之旅一行终于在盛夏酷暑中来到海滨城市烟台,顿时,如入万花筒中,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们上龙口,访蓬莱,采访从青岛、莱阳来的  相似文献   

12.
浅说六合棍     
在我国传统武术器械中,以棍术的历史最为悠久,棍法的传播最为普遍,也最有实用价值。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说:“若能知棍法,则其他诸器械之法,从此得矣。”近代六合棍大多流行于山东烟台、莱阳、青岛及辽宁大连一带的螳螂拳家手中,受螳螂拳法“攻势凌厉,迅疾多变”风格的影响,经过螳螂拳家们的不断研习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陈世钦先生《螳螂拳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探讨》(下称《探讨》)一文在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关心螳螂拳这一拳种渊源的读者的关注。对陈文中关于“于七即王郎”一说,则见仁见智不同。笔者对螳螂拳起源问题知之虽少却素有兴趣,对《探讨》文中涉及的个别问题略有思考,不妨提将出来,与陈先生及同好者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形神、虚实、刚柔、气势、风格、流派等方面论述了螳螂拳的套路特征,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传统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和当今螳螂拳竞技套路的风格特点。如今螳螂拳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使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和娱乐性。本文就螳螂拳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武术协会螳螂拳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7月21日,该会秉承“团结、研讨、发展、提高”的宗旨,吸纳了全省各地数以千计的螳螂拳爱好者。该会主席刘长功先生是中国武术国家一级裁判,是资深的武术家。该委员会成立不到一个月,就在“三精杯第2届黑龙江省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中大显身手。这支由小到6岁,大到68岁的共54人组成的参赛队伍,在参加决逐的86项比赛中,获金牌25块、银牌30块、铜牌31块,位居各参赛团体前列。赛事结束后,刘长功还特意召集大家进行了及时的经验总结,并鼓励大家要为了螳螂拳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做最大的努力。民间武术螳螂…  相似文献   

16.
高健 《体育世界》2014,(11):63-6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螳螂拳美学特征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技术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总结,着重从螳螂拳的形体美和技击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对螳螂拳特点的理解,从美学的视角对螳螂拳进行了再认识,旨在把握螳螂拳之美学精髓,提高螳螂拳习练者的演练水平,这对继承和弘扬螳螂拳文化内涵,提高螳螂拳技术层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柳国顺 《精武》2008,(12):50-51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剑实战性强、行剑风格独特,在螳螂门器械中颇具代表性。该剑是由实用的“剑字”练习入门。再相继练习螳螂八仙剑、螳螂达摩剑两套剑路。螳螂拳宗师郝恒禄为该剑的创编,以及“十二剑字”理论剑谱的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其精湛的螳螂拳技艺.尤其螳螂达摩剑实为他的武学代表作。郝信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8.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19.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莱阳螳螂拳对中国近现代传统螳螂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国家定为传统武术比赛表演项目。提起螳螂拳,螳螂拳爱好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  相似文献   

20.
好鬼拜日坐西朝东的华严寺,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南隅,殿宇巍峨,红墙围护,因其属佛教华严宗而得名。 华严寺分上下两处,同处一个院落内。寺院坐西朝东,与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惯例不同,显示出辽代特有的佛寺建筑习尚。《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契丹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