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转换。促成这一转换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科学研究项目在尺度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科学界对大科学与小科学的广泛争论,而这一争论体现的是科学家对于研究路径选择和科学研究优先性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文章通过以大科学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了大科学与小科学争论的要点,从科学自主性、科学价值和科学研究路径选择、科学家培养等角度对这一争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这一争论是科学建制过程中的一种内生张力,这一内在张力不可消除。  相似文献   

2.
“大科学工程”的语义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明  曾华锋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07-1612
 探讨了大科学的由来、特征和本质,指出其是知识生产方式的一次彻底性转变;考察了传统意义上的大科学工程,认为其反映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全方位的一体化关系;从“大科学工程”的语义出发,将其分为两类:“大科学-大工程”和“大科学-小工程”,同时还对“小科学-大工程”和“小科学-小工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日本“殖民地科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殖民地科学”是日本学者在研究科学技术与帝国主义问题时使用的概念,指的是帝国主义宗主国在殖民地所运用、移植和发展的科学技术。本文介绍了“殖民地科学”这一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按研究对象所处地域,就目前日本学者“殖民地科学”研究中的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强调在我国应重视对“殖民地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治理的兴起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与治理”(scienceandgovernance)议题在近年来日益引起国际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以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分析了“科学与治理”兴起和发展的动因,把其核心内容归纳为:制度化的咨询、信息公开和预防原则、公众参与以及对研究的规范。科学与治理的兴起表明,要使科学技术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长期有益,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就不再只是包括科学和创新两方面的内容,还要加入第三个因素———“社会”或“公众”,实现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理解“大科学”相关概念,了解大科学研究发展趋势与组织形式演变,从历史视角对大科学时代、大科学体制、大科学研究、大科学设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并针对大科学研究的学科领域、组织形式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科学时代与大科学体制有固有的内涵意义,随着科学前沿的发展与目标导向的转变,大科学研究从军事导向转向了社会需求导向,分布式、多目标式等新型组织形式出现,传统划分大科学与小科学研究的观点正在受到挑战,小科学研究与大科学研究或大科学装置发展出新的合作形式与路径,大科学研究正通过新的组织形式推动着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14,(2):58-58
小谷围岛曾经在广州人心中只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城,共入驻了十所大学,而广东科学中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其最西端。广东科学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教育基地,它的正门造型独特,宛如睁开的“科学之眼”,审视着奥秘无穷的大自然;门口几百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整齐列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之门。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于12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开幕式暨首场报告会。这是科技界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前景的展望,通过对科学研究经历的感悟和凝练,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之一)。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即当代科学正在成为“人民科学”,为民所有、为民所享、为民所治的科学。而要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传播。因此科学传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2011年6月在四川绵阳科学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引发了我们对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效果、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为此我们特刊发刘华杰教授的“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一文,并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之效。  相似文献   

9.
电子信息技术对科学活动方式影响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越,研究者们不仅注意到新技术所带来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后果,还注意到它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注意到这种影响可以为我们理解一项技术创新的社会机制提供经验上的启迪意义,也为我们理解以技术和科学研究为“轴心”的“知识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为此本文次技术的应用对科学活动变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界的创新努力。  相似文献   

10.
吴学周“计划科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邦红 《科学学研究》2008,26(6):1149-1156
 揭示1942年吴学周拟定的《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计划所反映的思想、思想的来源、背景和实质等。认为:吴学周是坚持“计划科学”的,他的计划限于应用科学并充分考虑计划中的“自由”,计划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其次是各方的“合作”。《刍议》的理论来源有贝尔纳的“计划科学”理论,也有波兰尼的“科学自主性”理论,更有国内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作为基础。其实质是完善建制化的尝试,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运用计划理论对科学发展进行“计划”。计划中的机构体系是我国建国初期所采用的体系。其中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广泛运用,在我国科学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辞海》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辞海》又指出,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显然,这个有关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是已得到学术界公认的,不然也不会放入大众用的工具书中。由此可见,已公认的科学的定义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知识的体系性,并未强调科学的水平以及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模式(范式)类型。  科学,在近代阶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极大地推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既可以是系统的知识,特别是通过观测和实验得到的关于物质世界、自然规律和社会的系统知识,又可以是一种精神,还可以是获得知识的、培养精神过程.可见,科学本身既有静态性,又具动态性.科学概念的探究有着亘古的历史,使得科学分界问题标准层出不穷,本文从多维视角去全面理解界定科学、认识反思科学,并了解科学的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13.
依托大学 植根社区 上海年内建“科学商店”总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协论坛》2009,(5):3-3
一种新颖的依托大学、植根社区的科普组织——“科学商店”正在上海各大学陆续开张。近日召开的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透露,目前上海已有9家“科学商店”,今年内还将建设大学生“科学商店”,总店。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奖:原创性与科学积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原创性是诺贝尔科学奖的奖励宗旨。原始创新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灵魂,是科学技术进步最根本的原动力。科学积累不单纯是知识的积累,它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积累是取和螈创性成果的前提与基础,充分重视科学积累在原创性研究中的作用对我国的科学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侯青云 《科协论坛》2002,17(1):24-25
我们在科普工作中沿用了50多年的“普及科学技术”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已经发展并趋向成熟的我国科普工作内容与工作框架。目前科普工作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内容,实际上属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建议用“科学文化普及”替代“科学技术普及”的提法,以界定“科普”词义内涵;从科学文化视角,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构筑当代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规范和引导全国科普工作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哲学家T·S·库恩于1962年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进化的两个阶段。在他看来,“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并且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科学成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彤 《现代情报》2006,26(8):69-70,72
网络化是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信息、知识、思想的重要方式。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信息网络在今天更是形成科学共同体的无边界联盟的最好方式.它改变了科学的交流方式并提高了效率.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集约型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溯源”是以“追溯前人科学的足迹,寻觅科技创新的启迪”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跨入历史长河,沿着先人足迹、前人案例,经历科学探索、创新的整个过程,融会“做中学”、“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强亦忠 《科协论坛》2006,21(5):24-25
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客观世界,探索真理。科学本身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4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科学知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方法是探寻客观事物规律性的途径、手段,科学思想是科学的意识反映;科学精神是尊重客观事实、崇尚人类理性的态度,是科学思想、技术知识体系的灵魂。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家的良知中,内化在科学方法中,凝集在科学思想中。渗透在科学实践中,它给予科学和社会发展以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怎样更好的发挥这一工具的最大效能,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界对“科学”和。技术”的界定汗牛充栋,纷繁多样,但是对这两者与法的关系的探讨还不充分。本文就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怎样正确理解和对待三者的关系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