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鹏  沈华  张凤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13-1418
随着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相互嵌套影响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无论是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学建制和科学政策,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需要深入认识科学知识生产的新规律,重新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展科学研究的疆域。文章分析了对科学研究进行再认识的原因,从对象、功能和方式3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科学研究的新内涵,并提出了适应科学变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e-Science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国际性协作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它使科学研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使得诸如科学的方法、对象、特点以及科学发展的模式和科学知识的产生方式等呈现出新面貌,由此也使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影响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众包科学是近年来应数据密集型科学与跨学科研究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不同的科学研究项目,其众包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目前已经衍生出4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对这些组织类型不同的实践图景进行描绘和讨论,可以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修辞学的意义:他所运用的实验方法是一种给出可信结论的劝导工具,他所运用的数学方法是一种促使受众信服的论证方式,他对其科学论著的修辞学改造是一种推进科学交流与传播的有效途径。所以,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现了修辞学的特征,也发挥了修辞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转换。促成这一转换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科学研究项目在尺度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科学界对大科学与小科学的广泛争论,而这一争论体现的是科学家对于研究路径选择和科学研究优先性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文章通过以大科学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了大科学与小科学争论的要点,从科学自主性、科学价值和科学研究路径选择、科学家培养等角度对这一争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这一争论是科学建制过程中的一种内生张力,这一内在张力不可消除。  相似文献   

6.
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成为发展大科学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基于ISl数据库中检索的5595条相关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科学合作状况进行分析,离析出科学合作活动的方式,展现科学合作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理解“大科学”相关概念,了解大科学研究发展趋势与组织形式演变,从历史视角对大科学时代、大科学体制、大科学研究、大科学设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并针对大科学研究的学科领域、组织形式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科学时代与大科学体制有固有的内涵意义,随着科学前沿的发展与目标导向的转变,大科学研究从军事导向转向了社会需求导向,分布式、多目标式等新型组织形式出现,传统划分大科学与小科学研究的观点正在受到挑战,小科学研究与大科学研究或大科学装置发展出新的合作形式与路径,大科学研究正通过新的组织形式推动着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大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科学研究是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获取科学知识,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这种知识是全人类共有的。依据投资和组织方式,大科学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程型”大科学研究,需要集中建设大型科研装置,众多科学家利用该装置开展创新研究;另一类是“分布式”大科学研究,指围绕某一明确科学目标分散进行科学研究。前者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ITER)和欧洲强子对撞机(LHC)计划,后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全球变化研究。大科学研究的投资巨大,有时一个项目的投入超出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大科学研究需要众多科学…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学研究为"小科学",科学数据具有多学科、类型复杂等特征。基于科研生命周期,个人研究域、共享研究域、公开域的三级科学数据管理形成统一连续体,是行之有效的高校科研数据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宏观科学能力和微观企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联系出发,强调企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开创性提出企业科学能力的概念,从内部科学能力,外部科学能力的纬度探索性界定科学能力的核心组成因素:科学研究投入、科学研究管理、内部科学研究成果、与外部的学术交流合作、外部基础研究成果的购买与转让。  相似文献   

11.
他是我国稀土材料与化学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稀土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被学生称作“亲密战友”.他是同行心目中真正的大家。在学术界中认为.他与稀土是一体的.他总是与稀土纠缠在一起。 苏锵.这位有意无意总是想把自己隐藏在普通人当中,一生追求科学真理.以为国奉献为真正乐趣.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他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统计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提供的数据,对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国际比较,从而来评价我国当前的科学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SCI、SSCI论文呈指数增长,高引文数量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不及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而且中国内地高校院所入围Highlycited.CON高引研究人员名单的数目仅为3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机制在经费投入、政策导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3.
科学风格是影响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杨振宁有其独特见解。梳理了杨振宁教授的科学风格;阐述了科学风格的涵义、形成及影响因素;论述了几位科学家的科学风格;进而说明科学风格在科研中的巨大促进作用。指出了科学风格观对科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宋丽 《中国科技纵横》2014,(24):283-283
西方的迅速崛起,其科学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科学社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因此科学社团对西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科学社团推动西方的迅速崛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增加了科学家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拓宽了沟通渠道的方式的多样性;其二,科学社团的兴起,推动了实验性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其三,科学社团的兴起,增加了科学家合作的机会,科学家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增强了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补充科学:HPS的另一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索克.张(Hasok Chang)在传统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领域提出HPS可以实现它的补充功能。HPS实现补充功能称为HPS的补充模式或补充科学(Complementary science)。补充科学研究的根本对象是自然而不是科学。补充科学是科学的延续,它可以在科学还未能产生知识的地方产生科学知识,它主要有三种增加科学知识的方式:恢复、批判意识和新的发展。同时哈索克.张分析了补充科学与HPS其他模式(科学知识社会学、内史、方法论和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并指出对专家科学实践HPS的补充功能为消除破坏科学和滋生教条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出路。  相似文献   

16.
《科教文汇》2005,(8):12-13
我想指出,我所说的观点和法国或西方国家所提出的想法不是很一致,但我的观点是很多公民都非常认同的,而且也是不少研究人员非常认同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研并不是仅仅服务于知识,而是科学研究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动力.科学变成了技术性的科学。那么技术性科学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在科学表征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文章以隐喻互动论为起点来考察隐喻表征的层级性,借助于隐喻中的语境关联,最后落足于隐喻的动态类型层级的表征方式的考察,以便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灵活开放的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祖籍山东莱州.从小生在海边,长在海边;至今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都近海边;从事海洋科学的研究:名字中也带一个“海”字……连武光海也笑言,”我可能是老天注定与海有缘吧。”谈到海洋科学,武光海兴致颇高.“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海洋科学研究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地观测: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三.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创新灵感与灵感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创新灵感是科学主体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记忆力巧妙融合的最佳创造力效应,文章运用现象描述的方法,探讨了科学主体创新灵感所具有的显明特征,并指出其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的重要而奇特的功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资源分配对于一个国家科学研究活动的整体效率和科学创新能力提高都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本文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背景下,从资源投入及分布状态、宏观管理结构、投入方式及机制、微观管理机制四个层面认真反思了我国现有科学资源分配体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现有科学资源分配体系所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科学资源分配体系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