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是国民党进步性、革命性的表现。其初期抗战给了日寇以沉重打击,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战略,基本上达到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战略目的。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使中国成为最早开辟反法西斯战场的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初期抗战对振奋民族精神,对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组织发动沦陷区的民众抗日运动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和沦陷区民众的支持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徐州、太原三大会战。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抗战,可是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加上国民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正面战场连连溃败,可就在这连连的挫败之中,也曾上演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最为精彩壮烈的一幕,那就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国民党一向是偏重于对其正面战场的研究。对于其敌后抗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人提及,目前研究仍很薄弱。国民党军队在山西沦陷后一直坚持敌后抗战,而卫立煌作为当时第一战区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总司令,是国军山西敌后抗战的主要领导者。所以,对于卫立煌与山西敌后抗战这一个案进行具体研究,可以深化对国民党敌后抗战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国民党一向是偏重于对其正面战场的研究。对于其敌后抗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人提及,目前研究仍很薄弱。国民党军队在山西沦陷后一直坚持敌后抗战,而卫立煌作为当时第一战区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总司令,是国军山西敌后抗战的主要领导者。所以,对于卫立煌与山西敌后抗战这一个案进行具体研究,可以深化对国民党敌后抗战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的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对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但其后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抗战方针,导致大片国土沦陷,正面战场溃败。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溃败的军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备不足。国民党当局在战争爆发前,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全盘作战计划,没有充发地进行战场准备和研究日军的战略战术特点。二是在战略和具体战役上均有部署不当之处。三是缺乏积极进攻的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战略战术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的错误方针。四是指挥混乱,各部协同不力。五是军队装备落后,官兵素低下。上述原因,有主客观之分。而国民党当局在军事上的主观错误,则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溃败的军事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全力抗战、有得有失,以空间换时间,符合国民党的整体抗战战略;中国正面战场的溃败是局部溃败,失利是局部的战役的失利,撤退是战略撤退且基本有序;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抗战与战略转移相结合,抗战掩护了全国的战略转移,战略转移支持了抗战.在抗战中,中国的军事系统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聚集了继续抗战的实力.  相似文献   

10.
川军作为旧中国的地方实力派军队,虽然在一系列的内战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抗战时期,他们从民族利益和自己的生存出发,大多数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推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毛泽东论正面战场李分建从抗战爆发到武汉失守,是国共两党风雨同舟、精诚合作的岁月,毛泽东在指挥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敌后游击战的同时,密切关注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发展,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国民党提出了不少极其宝贵的战略与战术建议,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完全胜利,得益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双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国共双方抗战史实的阐述,进一步澄清究竟谁真正是抗日的主力军,对他们在抗战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此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蒋玉平 《招生考试通讯》2007,(3):I0012-I0013
一、2006年变化点 1.增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条目。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删去“专制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改为“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相似文献   

14.
抗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抗战时期的翻译是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统计数据显示,抗战时期的翻译在数量上因战局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缩减。本文旨在研究林焕平适应当时战时需要,关注中国当时的教育事业,关注当时抗战现实和抗战心理三个主题,从而在抗战时期开创了自己翻译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回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省份,河南回族民众积极参与抗战,保家卫国,其形式既包括国民党回族将士的正面战场作战,也包括半官方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下属的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在豫省的对敌斗争,还包括其群众协助国军作战以及由回民组建或参加的游击队武装进行的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6.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为全民族抗日战争制定了基本正确的战略方针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了及时的调整。国民党军队自身弱点使其实施受到多方限制特别是敌后游击战略计划遭到挫败,两期抗战战略方针的主导思想是积极抗日的,反共不是其主流.国民党两期抗战与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和依存,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在抗战史研究中,中国空军的抗战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中苏、中美空军联合抗战前的中国空军独立抗战研究则更少。文章从战前中国空军发展概况、抗战中中国空军的抗战情况、抗战特点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等方面。作初步探讨,以供批判。这对于当前我国空军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之初,李宗仁和白崇禧极力倡言“焦土抗战”理论,表达了要“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抗战”的政治方针和决心,也概括了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思想。白崇禧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的意义及其与正规战和正面战场的关系,推进了国民党军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抗战爆发后,形成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过去,在抗战史的研究中,由于正面战场持续时间短,一般没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但实际上,正如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的,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还是比较积极努力的。到武汉失守前,中国抗日战场基本以正面战场为主体。因此,全面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正确总经历史经验教训,弄清正面战场的得和失是不可或缺的一章。  相似文献   

20.
在抗日战争中,先后有11个师的黔籍部队走上了抗战前线,参加了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许多重大战役和无数大小战斗.他们军纪严明,斗志高昂,杀敌英勇,屡立战功,具有鲜明的特点.黔籍部队的抗战,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