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是开启宋学风气的重要人物。其所著《诗本义》对汉唐《诗经》学的基础《小序》、毛《传》和郑《笺》都做了全面的批驳,其解《诗》多着眼于诗歌本义,从文学角度解释《诗经》。由于受到传统《诗经》学的影响,欧阳修从文学角度解《诗》是不彻底的,没有彻底脱离经学的教化藩篱。欧阳修的《诗本义》,揭开了宋代《诗经》学废序言诗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诗之心,国之魂。诗如其人,文如其人。早已熟悉了唐至量先生,他的多才多艺、耐得寂寞与勤奋努力,都是我十分敬佩的。他的文学著作《那一方水土》和《电车道上》我都曾经认真拜读,并通过我们主办的刊物———《教育艺术》向国内外读者进行了推荐。欣闻至量先生的新作《...  相似文献   

3.
高鲲 《现代语文》2006,(5):48-49
阮籍以《咏怀诗》名世,一般提到他的《咏怀诗》,都是指其五言《咏怀诗》。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阮籍”条说:“……(阮籍)长于五言诗,代表作《咏怀诗》82首多抒写忧生伤时的苦闷,为后世传诵。……”但阮籍是否还写有四言《咏怀诗》,有多少首,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因为建国后几部通行的文学史著作都不提这个问题,只有胡国瑞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提到阮籍还有四言《咏怀诗》三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阮籍”条说:“……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另外质量较高的《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4.
补白     
在中外文学史上,共有三部被称为“诗三百”的作品: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共收诗305篇,人们取其整数,称之为《诗三百》。二是印度婆罗门诗人伐致呵利写的《三百咏》,它由《爱欲百咏》、《通义百咏》、《出世百咏》三本抒情诗集合印而成。三是意大利诗人彼德拉克的代表作《歌集》,所收的300首十四行诗,都是诗人献给他的女友劳拉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5.
现在所说的古诗其实不一定都是诗,撇开那些“史”的性质的史诗不谈,即就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明人冯惟纳的《诗纪》、今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边也十分庞杂。古人所说的诗,如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实际专指《诗经》,不包括别的诗。知道古人的诗与今人的诗概念不同,对研究文学起源很重要。现代人诗的观念中,说诗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其实包括了许多不是诗的成分,这就造成了慨念的混乱。现代人往往用  相似文献   

6.
《寻隐者不遇》和《夜宿山寺》是唐代优秀的山水诗,描写的都是祖国山水的奇情壮彩。其诗清新俊逸,韵味隽永,倾注了诗人的浓情厚意,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贾岛青年时曾作过和尚,号无本,后受韩愈的影响而还俗。大家熟悉的“推敲”典故,就是出自他以诗谒韩愈的故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曾把他和同时代的诗  相似文献   

7.
在《诗经》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博采众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明确提出"废《序》言《诗》",主张"以《诗》说《诗》",求《诗经》的"本文本意",为后人从文学地理视域解读《诗经》文本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他抛弃小序和《诗谱》比附政教、以美刺言《诗》的做法,在《诗集传》中用"地域界定+风俗考察"的方法解读《国风》,将地理视角贯穿于对具体诗篇、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中,并在《诗集传序》中提出文学与地理之间"物-人心-诗"的关系链条,直接影响了宋末的王应麟.  相似文献   

8.
德洪是宋代禅林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佛经诠释、佛教史学、佛教文学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临济四喝》是一首能反映其禅宗思想的佚诗。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  相似文献   

10.
阿拜是哈萨克草原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一生都在为自由和民主作斗争,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并开创了哈萨克文学上的"论诗"诗这一特殊文学样式。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孔子的思想观点主要呈现在他的后人与弟子所编撰的《论语》一书中。本文对阿拜的"论诗"诗与《论语》论诗作比较,探析他们论诗的异同,从而增加文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朱子《诗》学特征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摆脱汉儒说《诗》的理论束缚,从魏晋隋唐以来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吸取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的眼光来研读《诗经》,从而为中国《诗》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重视《诗》之文本的独立自足和诗篇内容的整体性,强调《诗》含“情性”以及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特殊性。但总的说来,朱子《诗》学被他的唯心理学观念统摄着,道德判断左右着他的审美取向。对他来说,《诗》不是简单的审美观照对象,学《诗》的根本目的是“即其词而玩其理以养心”;《诗》赅备天道、人事,是修身齐家、平治天下之“理”的体现,读者应通过虚心涵泳《诗经》本文,体味这“理”,以兴起感发自己的“善意”,达到治心养性、“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从总体上说,朱子对《诗经》的解释依然是经学的解释。朱子《诗》学“专一看文字”的读诗方法,以及朱子《诗》学注重从文学方面解读《诗经》的努力,预示了《诗》学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清初诗经研究学者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风格独特,他主张"独立说诗",从《诗经》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不依傍遵从经典。崔述、方玉润在精神上继承了其疑古作风,姚氏说诗的内容与方法为方玉润借鉴甚至引用多次,尤其是"以文学说诗";姚氏《诗经通论》中的古史考辨对民国时期的顾颉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谈读诗     
我们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诗的国家。诗人之多,诗作之多,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一部中国文学史,一大半是诗歌史。学习中国文学,如果不读诗,那就简直可以说没有真正接触到中国文学。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有读诗传统的国家。《诗》、《书》、《易》、《礼》、《春秋》;《诗》为五经之首。孔门弟子念的第一本书,就是《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相似文献   

14.
朱熹《诗集传》重义理,又主张废《诗序》,以文本解《诗》,这在《诗经》学史上是一次突破性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从尊序、反序、攻序角度论述了朱熹解诗的学术理念,认为他虽然在文学角度上恢复了《诗经》的本来面目,但最终没能彻底摆脱儒家观念的政治教化和其自身的理学思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为后人开启了弃《序》言《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总闻》能用文学的眼光来关注《诗经》,从多方面对《诗经》的文学特质加以论述,展现了《诗经》清新明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6.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沈在龙是近几年来贵州文坛上崛起的青年诗人,作协贵州分会会员.著名作家李宽定和我省著名诗人、诗评家黄邦君等均撰文对他和他的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贵州日报》、《今日文坛》、《贵州当代文学概观》等都有研究他诗作的文章。他的组诗《岩和鹰的传说》1985年问世后,立刻引起了文坛注目。他的叙事诗《女人与狗》于1986年获《广西文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1988年,《哦,部长》和《童心》又双获《湖南文学》举办的“丁玲杯诗歌大赛”优胜奖,紧接着朗诵诗《位置》1989年又在以著名诗人贺敬之担任评委的“全国教师文学创作大赛”中获三等奖。此外在《花溪》、《山花》、《贵州日报》、《青春》、《广西文学》、《诗人》等刊上又读到了他的不少作品。今就诗人的几首获奖诗谈谈自己读后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8.
江盈科是晚明一位极有见识的文学理论家,他也是晚明公安派的成员之一,在《闺秀诗评》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观,他提倡诗歌"自摅胸臆";反对模拟,提倡"真诗"是其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夏尔·波特莱尔(1821—1867)是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在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上独树一帜的文学家。他的诗集《恶之花》、散文《巴黎的忧郁》都是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说到波特莱尔对文学的贡献,一般论者都喜欢引用波特莱尔本人的夫子自道:“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跟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之美。”他因擅写“恶中之美”而备受非难。但是,高尔基却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了这样的意义:他“生活在邪恶中而热爱着善良。”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波特莱尔创作的丰富与深刻又是“恶中之美”所不能包容得了的。波特莱尔也说过:“诗在本质上是哲理,但是由于诗首先是宿命  相似文献   

20.
汪正章先生在《试论古典哲理诗的艺术感染力》中说:“长期以来,人们总不重视哲理诗。不仅一般文艺杂志和诗歌刊物不提倡,也很少发表哲理诗;而且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写作理论的书籍(诸如巴人编的《文学论稿》、蔡仪编的《文学概论》、霍松年编的《文艺学简论》和北京师范大学编的《写作基础知识》等等)也均不谈哲理诗;甚至有人对哲理诗存有某种偏见,以为哲理诗即西晋时代的‘玄言诗’之类。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