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这一节,不仅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章节的重要基础.本节首先简要说明中国地形基本特点,之后重点介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等三个特征.内容处理重点是中国地形的三个特征及山脉的空间分布,对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三大丘陵的分布做粗略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是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为后续中国的人口、民族、地形分布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知识。本节教材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针对该节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是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为后续中国的人口、民族、地形分布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知识。本节教材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针对该节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知识容量大,涉及中国众多的山脉、盆地、高原。名称繁杂,位置抽象,历来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且短时间内需要学生总结山脉的走向,归纳中国的地势特征,困难重重,学生往往理解不到位。然而中国立体地形图以其直观性能清楚显现山脉的走向,各类地形区的高低起伏状况以及分布位置,是学生学习地形与地势的得力学具。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理解山脉的走向,知道主要山脉的分布。地位和作用:"山脉纵横交错"是中国地形的第一个大知识点,学好山脉的分布大势,为后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两大知识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的分布掌握牢固,地形区、阶梯分界线等知识点则能迎刃而解。知识结构:本内容主要涉及山脉的走向及分布。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上的学生已具备读图、分析图及一定的是思维、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地形》一章是初中第三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学习中国地理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地形概况”一节则是基础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地形概况”一节,主要讲述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是本节...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气候特征”一节包括了气候特征与气候农业评价两个内容,从气候评价的角度总结了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共有表一张以说明季风气候大陆性强的特点,素描图两幅.彩图一张以直观显示地形地势对气候复杂性的影响。学习这节内容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知识基础.而气候评价仅限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影响,因为气候不利的一面将在下一节中专题介绍,所以这节教材在全章中有提纲挈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结构"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部分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和"说出"这两个目标动词对于初中生来说属于较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形的分布,达到在中国政区图空白版图上会画主要山脉及填注主要地形名称。  相似文献   

10.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由四大板块构成,即:地理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前三就内容而言与以往的大纲内容基本相符,所不同的是抛弃了繁、难、偏、旧的内容,要求更灵活,更自然。而乡土地理内容是以往地理教学大纲所没有明确规定的,是新课标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是继“世界第一大洲”后,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第二节课,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地形”这个要素时主要方法和使用学习工具的指导。本节内容可分三部分:“亚洲地形特点”、“亚洲地势特点”、“亚洲河流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本节课时为2课时。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内容 :“中国的林业”是初中地理《中国的农业》第二节内容 ,包括中国的森林资源的分布和特征、生态工程和我国的方针政策。二、教材分析 :党的十三大指出 :“农业是关系建设与改革全局的极端重要问题 ,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为农业产值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林业显示出它特有的重大意义。本节内容包括着林业的内涵、林区分布和特征、目前五个重点生态工程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四大知识点 ,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学好它 ,将为学生了解地理广义的农业和以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该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国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地理教育》1994,(4):22-23
1、本章教材是讲述我国人口、民族的分布特点与变化情况,教材知识的内容结构十分清楚。本章是中国地理中极其重要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而人口、民族的内容又都包括了数量及分布的特点,而分布问题更是教材的重点。人口密度是讲述人口分布时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可视做本章教材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 高三地理开篇第一节"我国三大自然区",所讲内容与初中地理的联系非常密切,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相似文献   

16.
刘军 《考试周刊》2009,(35):162-163
各地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石群 《地理教育》2002,(4):29-29
一、活动目的本节活动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一章中“行政区划”和第二章中“民族”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活动内容以地图知识和民族特色的表演节目和图片展示为主。在地理教学中地图与地理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看懂地图,熟悉地图和分析地图,不仅是教学内容,也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有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位置,是掌握中国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是学好中国  相似文献   

18.
俞峰 《新高考》2007,(3):48-54
一、考点分析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布和特征。无疑都具体表现在世界某一地区或具体的国家之中。因此,尽管世界地理是初中课程,其内容包罗万象而略显肤浅,但考试大纲仍将世界地理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世界地理教材内容是按“总论一分区地理一典型国家地理”的体系来编排的。总论与分区地理着重从宏观上、整体结构上介绍自然地理概况,而典型国家地理比较则重于人文地理的描述与解释,分区地理则是总论的延伸和详细化与典型化过程。世界地理总论与分区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进一步理论化与概括。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一些常见的地名如海洋、海峡、海湾、大陆、半岛、岛屿、山脉、平原、盆地、河流、国家、首都、城市与工业、气候特征与重要物产是应该熟记的,但更重要的应是宏观掌握世界各大洲、大的地形单元、典型经济区、重要国家的自然环境结构与经济、人文特征,从而进行区域分析与区域比较,  相似文献   

19.
刘燕 《地理教育》2013,(Z2):78-79
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我国15个沿海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台湾在地理位置上对上下两节的省级行政单位起承上启下的联接作用。本节主要讲述台湾省的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其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三大内容的介绍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一、地理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一节。本节教材由“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两目构成。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