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师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和探索实践的创新理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的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高师教育具有教育的共性 ,又有独特性 ,在今天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高师教育既要努力完成对受教育者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又要不断去传承、创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方法 ,以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显而易见 ,“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 ,经济发展并不是终极目的 ,社会的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 ,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 ,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影响 ,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心理要求 ,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对…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保险意识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具有良好保险意识的现代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开展保险意识教育,对于保障人的生存需要、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二者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辨证关系。体育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文章以教育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坚持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途径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溯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逻辑归宿。在社会转型期这一关键的历史关头,我们尤其需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教育发展和实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确立解决教育问题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综合利用生命资源,以思想品德课堂为主渠道,将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撞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灿烂生命,赋生命教育以丰富内涵,让学生自由、快乐、文明、健康,有尊严、有责任、有爱心、有成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观照下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从不同的视角探求了全面发展的真谛。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全面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依赖并促进了社会分工,现代社会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以此来观照通识教育,不难发现,通识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有很多暗合之处。我国高等学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判断和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基本要求和体现。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角度,有必要追问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回归教育本原,以培养健全人格、和谐身心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体系。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弘扬通识教育理想,建立基于通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培育有教养、有思想、有思维、有能力的“社会的人”、“自我的人”和“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13.
开放教育视野中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放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以创新理念和思维,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教学改革为主要依托,以网络环境为基本载体,以校园文化为重要手段,以实践教育为有机环节,以自我教育为内在动力,以有效机制为制度保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网络教育与常规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进,全面提升开放学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全景教育是明确地以人的全景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全视野、全思路的教育。全景教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一是全景发展的历史渊源,即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等;二是承载人的全景发展理念内涵的教育现实,即全面发展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全景教育理念的依据有:人类自身素质发展意识的高度强化;人类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优化;人类生活内涵的提升;人类所面临基本挑战的转换。全景教育理念的内涵有:明确地以人的全景发展为基本的宗旨;教育的时间进程的全景性;教育的横向布局的全景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探索培养人、教育人的规律为目的的研究。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以使他们健康成长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 ,重视…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中西方教育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也各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入大学前受到的通识教育相对较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开展大学数学通识教育要结合我国实际及数学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多角度地进行,以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培养目标,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与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是一种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马福全 《教育探索》2004,(12):101-102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哲学基础的研究在理论界几乎没有。从人的生成角度审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生成前提是人生命存在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人的生成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体验和创造的过程。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人的生成前提为出发点,以人的生成过程为落脚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19.
人本发展篇     
教育首先是人学。但是,在较长的时期里,在较深的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往往是“见物不见人”和“重物性轻人性”。姜堰人深知.不管何时何地,作为一个有良知和有责任感的教育人.都必须矢志不渝做好“人学”这篇大文章,理直气壮地变“以分为本,以人为末”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向上、德才兼备、精力充沛、全面发展的人,铸造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理工科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特殊重要的内容,在教育思想上打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长期存在的藩篱,在教育理念上培育以科技进步与人的精神修养相统一、科技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科技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为主要内涵的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在教育实践上以构建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为根本、以人文课程建设和创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手段、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未来国际社会竞争与挑战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