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尹默的新诗创作不仅体现了“五四”文学转型期的话语体系,同时为新诗秩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然而为了确立“新诗老祖宗”胡适的地位,却被从历史的躯体上剔除,消解。重新研究沈尹默的新诗,重述新诗最初形象,重估新诗的审美价值,建构新诗发展历史,确立新诗身份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史上诗歌形式的自由化与格律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两方面,总结诗歌文体发展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新诗的未来格律文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这种特殊文体是采用抒情、叙述、议论,表现情绪、情感、感觉、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视语体、诗体、想象和意象的汉语艺术。新诗研究重在新诗诗体研究,而新诗诗体研究实质上是对诗的本体的研究。新诗诗体研究不仅具有诗学的意义,还具有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价值。当代,特别是未来的新诗是多种诗体共存、多种文体共建和多种技法共生的文体,因此新诗诗体研究很有必要广泛借鉴中外文体学及诗体学研究的成果,建设包括新诗文类学、新诗语言学、新诗意象学、新诗生态学、新诗功能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诗诗体学。目前,新诗诗体学研究虽然局部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是新诗诗体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建立科学的新诗诗体学是新诗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最早的理论倡导者,他对新诗文体的贡献在于一“破”一“立”。“破”在于打破旧的诗歌形式,倡导“诗体大解放”;“立”在于积极提倡自由诗。胡适建构了自己的新诗文体理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运动中的自由与格律问题的产生缘起及其发展,总结了诗歌文体发展中存在着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诗歌的未来文体规范是格律诗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新诗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中,文化与文体构成了两个重要话题,前者涉及文学的"外部规律",后者涉及文学的"内部规律";前者属于"他律",后者属于"自律"。以前者为主导就面对强调社会功能时代体验的文学史;以后者为主导就面对着重诗歌本体艺术传承的文学史。回顾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百年来前者亦即文化因素要比后者亦即文体因素更有影响力,而且总是前者制约了后者的演化道路。正是由于文化观念制约了文体观念的自然演化,才会构成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困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新诗革命特定时期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特别是在外形上具有散文的形体,在文体功能上与诗的抒情功能有殊途同归之处。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诗的非独立文体的存在方式一直影响着新诗的文体建设,加剧了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  相似文献   

9.
新诗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可长可短,随作者兴致而定。当然,新诗的特征还有很多,比如说文体自由,形式不拘,题材与内容也没有什么限制。但我认为:哲理的渗透,是新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曾经在一师一附小观摩该校实施的《新诗进课堂》的教育实验课题,感觉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的译诗对中国早期新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和表达,促进了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演变,引起了中国诗歌精神价值的新变,以民族诗歌的身份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体批评的理论视角 ,在肯定《新诗大千》所展示的恢宏壮观的新诗大千世界的同时 ,认定《新诗大千》是一部开创了新诗“文体批评”的填补空白之作 ,一部搜罗极细、用思极精的倾力之作 ,一部极富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诗论巨著。指出该书在新诗界 ,尤其在新诗格律化方面 ,必将产生震古烁今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外国诗歌的翻译有助于中国新诗的文体创新,作者从语言层面的创造新字、改进语言句法和表达方式,形式层面的创造新形式、引入新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在翻译的过程中创新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和文化属性,进而表明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文体创新具有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诸文体中,尤以中国新诗命运坎坷,争议不断。除了现代中国社会本身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因素)之外,从诗歌文体本身加以考察,我们就不得不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特殊效应。对于诗歌艺术的创造而言,漫长的古典诗歌的辉煌史恰恰成为新一代诗人创作的负担和阻碍;在抒情文体的语言资源方面,传统诗歌的“雅言”可资利用的部分也相当不足。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新诗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便。中国新诗的创造需要对这些负面的“传统”自觉加以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文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诗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戴望舒,以其对音乐性的追求与反叛、对象征主义的融汇及无韵自由体诗的开创对中国新诗文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大解对古代赋体误读误解,创作的《燕山赋》缺失赋的文体特征,实为一首当代新诗。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证明,诗歌与赋文是本不相同的两种文体。古诗历史悠久,新诗个性涣散;赋文则成熟于西汉,格式相对固定。当今作者应明辨诗体与赋体特征,编者亦应对此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现代格律诗在中国式微的现象,追溯中国新诗发展之80年历程,并进行分析,认为创立新诗固定的又能为诗人和读者普遍注目的格律形式是新诗步入中兴之路的关键。同时,文章也认为像郭沫若、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作中也包含有格律化因素,并在不断地探索和维护新诗文体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以诗人气质和诗人身份参与批评,形成诗化的批评文体。他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融会中国古典诗学,形成了自己的批评观点。他针对新诗发展流弊,以纯诗为中心,为新诗朝着现代化纯正方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诗教材和新诗教育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新生文体已入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新诗更是与国外译诗一道被编入语文课本。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教育的蓝本,其中优秀的新诗以其时代性和独特魅力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历来的新诗教材丰富了我国的语文教育,延续了新诗的血脉并推动着新诗百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