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是中国人本思想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冲击着宗法血缘等级制度和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体系,人的尊严、价值、地位得到肯定,“轻神重人”思潮蔚然成风,人逐渐从传统的神学思想框架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相分观念的确立。轻天重人的思想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树立,为众多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义和团运动中,特别是在北京的一些义和团组织中,曾经留传着一种义和团《团规》。这种《团规》,并不是义和团的组织自己制定的,而是被清政府钦命统率义和团王大臣的载勋、刚毅强加给义和团一些组织的,是清政府利用、控制和破坏义和团运动的手段之一,它实际上也起了这种作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就坚持镇压的态度,想“一举荡平”。不料,义和团运动竟如火如荼地迅猛扩展开来,1900年夏又控制了京津。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中国总集之祖"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关注的对象。历史上,一些地方曾有昭明太子遗迹或因昭明太子而得名的祭祀场所、宗教或世俗建筑,昭明太子甚至成为江西、安徽贵池傩戏祭祀的神灵。一个萧梁时期的东宫太子之所以历时千年仍被后世奉祀,这不仅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文选》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有关,也是佛教世俗化、国家、民间等各种力量的推崇与神化的结果。佛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为吸引信众,将昭明太子吸纳到自己的神学体系中大加推崇;国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民间则因其"神力"将他奉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4.
  张步东 《历史学习》2006,(12):43-44
义和团是由民间武术团体义和拳、梅花拳、红拳、大刀会、神拳等首先在山东发展而来。1900年初夏,新任山东巡抚毓贤改义和拳为义和团。同年10月以后,清政府两次发布上谕,基本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群众团体。这样山东、直隶(今河北、天津)一带拳会、刀会等武术团体都纷纷打起了义和团的旗帜。义和团各个单位的司令部叫“总坛口”(或叫“总坛”),基层单位叫“坛口”(亦作“坛厂”、“拳厂”、“团”、“队”)。总坛口的首领称“老祖师”,坛口的首领称“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观的萌芽在自然文学时期 ,在神士文学时期则产生了中国第一个体系性的文学思想 :神士的文学观。它由文学的性质观、功能观和审美观三个要素组成。神士文学观虽然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但它对中国儒家以前的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并对儒家的政教文学观有极大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的表演具有日常实用性。大刀会和神拳是义和团的前身,大刀会和神拳起事的地点是直东地区的乡村。大刀会、神拳经常利用请看武戏聚集民众,夸耀武力。直东地区的乡村市场兼有群体性娱乐活动,为游浪武士汇聚提供了场所。晚清的村落庙宇具有团聚同族民众共同祭拜尚武先祖的功能。村落庙宇既有神圣祭祀功能,亦是乡民演示武艺的场域,教民建堂与团众建庙便形成矛盾,而教堂与庙宇的地基就成为义和团和教民冲突的空间性焦点。以乡村演拳和观看武戏为主体性功能的建筑空间构成了大刀会和神拳武力抗教的特殊场所,传统武术显示其具有巫术意味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风俗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民间信仰群体中,关公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神信仰对象,自明以后随着国家政权北移,山西境内关公文化在官方极力推崇下愈加强化,最终呈现"关公庙宇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状况。从区域分布看,山西境内的关公庙基本上呈现南多于北、中多于东西的不平衡状况。对区域文化差异状况的考察,有助于充分利用各地关公文化资源,提高山西文化品牌效应,带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结论部分。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文章从中西宗教的理论体系、神学论证方式、僧侣集团的职能、信徒的态度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儒释道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宗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特性和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称呼语作为语言徽章,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的身份地位,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特性,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封建宗法制社会,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而西方则是民主自由制和基督教神学发达的国家,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信仰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称呼语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直东交界一带民间的汉教信仰由来已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洋教传入并不断制造与汉教信众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以反洋教为主旨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同时此地受白莲教、八卦教影响较大,这在义和团众的信仰和行为上也有明显烙印;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小说、戏曲、评书中的人物也被义和团众奉为神道.这些信仰对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壮大等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不可否认由于小农的阶级和时代局限,这些信仰的某些部分也有迷信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五代十国时期宁化建立的显应庙,原是宁化民间举行祭拜草仓神的重要活动场所,南宋时期纳入官方祀典.明代国家对民间信仰活动实行严格控制,官方希望通过以李纲为主神来重新确立显应庙神灵体系,但这种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神明未能与地方社会建立直接联系,最终未能实现"民间化"和"在地化".  相似文献   

13.
义和团为什么能大量进入北京1900年初,义和团活动地区逐渐由直隶东南部向北扩展。大约从4、5月起,北京城内也开始有义和团的零星活动。到5月底6月初,城外的义和团已经开始进入城内公开活动了。仲芳氏《庚子记事》五月初一日(5月28日)至十五日(6月11日)记:“连日团民陆续来京者甚众,俱在庙宇及空闲客房内设坛居住。”①十六日(6月12日)记:“团民自外来者,一日数十起,或二三十人一群,四五十人一群,未及岁童子尤多,俱是乡间业农粗笨之人……手执大刀长矛、腰刀  相似文献   

14.
关公传说不仅在各种典籍中有丰富记载,而且民间还流传有大量口头文本,盛行着延续久远的祭祀仪式。从地理分布上看,山西、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大多数省区都流传有大量的关公传说,遍布着关公信仰的遗迹,仍都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宋代以来,对关公的祭祀,随着官方的重视兴盛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应的关公传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公的神格地位不断上升,使其形象完成了由人向神、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社神地位很高,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适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地位呈适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适渐步入民间,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16.
关公文化涵盖物态层面、艺术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搜寻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成果,基本理清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时间脉络、主题分布、高产作者,并从"关公文化"的梳理与探讨、关公神化过程及原因、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公形象和性格、关公信仰的现象、特点及原因、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建筑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主要研究内容,讨论了研究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苦难问题是人的大问题。由于对待苦难的态度的不同,苦难也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旧有的神义论只从理性出发为上帝的辩护,从而有根本的缺陷。神义论应当从苦难问题出发讨论,这种基于苦难的神义论可以称之为“新神义论”。在新神义论的基础上,苦难的意义才得以揭示,基督神学作为“苦难神学”也有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6):132-136
泰山治鬼观念在两汉时期民间已普遍流行。佛教初传中国,为了传播的需要迎合民众的传统思想将地狱说成泰山。魏晋时期,在佛道两教的共同利用下泰山府君成为民间流行的掌管冥间之神。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接受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说,梁齐以后,阎罗王信仰开始占据优势。唐代,地藏菩萨特殊的地狱救度功能使它在民间迅速流行逐步成为地狱之主,阎罗王和泰山王变为冥神之一。至五代宋初,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主神与阎罗王和泰山王等十殿阎王结合的地狱诸神体系,实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标志着佛教冥报思想中国化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的秦国宗教文化表现出原始低级的发展特征,经三百余年的不懈探索,至战国前期基本确立了以五帝祭祀为主体框架的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秦始皇成就一统霸业,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的传承深受其个人的神学偏好的影响,直接导致秦汉之际宗教与神学系统的紊乱繁芜。汉初承秦之敝,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的发展建设同样具有任性随意的倾向,表现为汉初公共信仰的整体缺失与迷茫。这一情况直至汉武帝时期始得到根本性解决,董仲舒运用公羊学理论阐释天地运行之理,成为这一时期重建神学系统的先声。此后,汉武帝借助儒学理论完成了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从多神并行向一元至上神的过渡与嬗变,并最终实现了神权统一。汉代国家宗教祭祀与神学体系的建构几与儒学独尊同步完成,成为西汉中期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标志着汉文化对汉承秦制这一历史窠臼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